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2013年夏季(7月)、秋季(10月)和2014年冬季(3月)、春季(5月)马鞍列岛海域桁杆虾拖网调查资料,分别对研究海域底栖虾类和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资源现状,如种类组成、优势种、资源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等内容做了研究,并分析了以上指标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优势种对总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年在马鞍列岛海域采集虾类20种,夏、秋、冬和春季虾类种类数依次为12、16、13和14种。各个季节的优势种组成均包括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虾类生物量和丰度变化趋势一致:夏季(230.0 kg/km2、115.8×103 ind/km2)>春季(80.4kg/km2、113.3×103 ind/km2)>冬季(53.2 kg/km2、55.7×103 ind/km2)>秋季(45.4kg/km2、28.7×103 ind/km2)。夏季虾类资源在马鞍列岛海域分布较均匀,秋、春季以中部和东部海域居多,西部海域较少,冬季以中部和西部海域居多,东部海域较少。虾类资源密度变化主要与葛氏长臂虾、细巧仿对虾、口虾蛄、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和水母虾Latreutes mucronatus这五个主要优势种类有关,优势种与资源总密度的空间分布趋势一致。虾类的丰富度指数(D)为1.12~1.55,多样性指数(H′)为0.84~1.55,均匀度指数(J′)为0.41~0.76,均在秋季达到最高水平,冬季和夏季也比较高且相差不大,春季明显降低。各季节群落多样性指数One-Way ANOVA差异检验均达显著水平(P<0.05)。全年共鉴定蟹类22种,种类数变化为夏季(20种)>秋季(16种)>春季(9种)>冬季(8种)。日本蟳和双斑蟳为蟹类绝对优势种,三疣梭子蟹为夏秋季蟹类相对优势种。生物量变化为秋季(135.4 kg/km2)>夏季(126.0 kg/km2)>冬季(23.2 kg/km2)>春季(12.9 kg/km2),丰度变化为夏季(34.6×103 ind/km2)>秋季(11.6×103 ind/km2)>春季(1.7×103 ind/km2)>冬季(1.6×103 ind/km2)。蟹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底层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夏、秋和春季蟹类资源的空间分布以中部和东部海域居多,西部海域较少,冬季蟹类资源在研究海域分布较均匀。蟹类资源密度变化动力主要来自日本蟳、双斑蟳和三疣梭子蟹这三个主要优势种类的回归贡献,优势种与资源总密度的空间分布趋势一致。丰富度指数(D)为0.48~1.50,多样性指数(H′)为0.15~1.20,均匀度指数(J′)为0.09~1.00。丰富度指数(D)和多样性指数(H′)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在秋季达最高水平,冬季达最低水平。均匀度指数(J′)则由夏季向次年春季递增。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 MDS分析结果表明,各季节虾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蟹类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虾蟹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就单因子而言,底层水温对虾蟹类群落结构影响作用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