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Organic Composition of Capital,OC)理论建立在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不变资本(Constant Capital,C)和可变资本(Variable Capital,V)学说的基础之上,其定义是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计算方法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值。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不仅反映了资本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不变资本的生产资料和作为可变资本的劳动力之间的关系,也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变动与劳动力需求变化之间的影响关系,对于研究就业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营改增”实现了增值税对货物与服务的全面覆盖,更好地发挥了税收的中性作用。增值税“道道征税、层层抵扣”的特点,克服了营业税重复征税和不能抵扣的弊端。“营改增”有利于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对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的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经营模式,改变了市场中各类资本的相对价格,影响企业投资创新与雇佣行为。本文以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为指导,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评估“营改增”在引导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就业方面产生的政策效果。“营改增”的实施是否促进了劳动就业?还是会加剧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进而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对不同类型的行业这种影响是否会有差别?利用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此进行研究,既为我们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是利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我国“营改增”的有益尝试,可以丰富关于税收与资本有机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思路、框架、创新点与不足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介绍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以及学者对这一概念的解读,然后对“营改增”与资本有机构成变动、就业的相关文献研究进行归纳等。第三章从理论角度出发,介绍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包括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趋势,资本有机构成变动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本有机构成的测算方法,结合上述理论解释“营改增”影响资本有机构成与就业的具体路径,依据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假设猜想。第四章为实证分析,以2016年“营改增”为政策背景,搜集筛选了401家上市公司2013-2018年的相关数据,按照行业类型将其分为工业、建筑业与房地产业、金融业与生活服务业。通过引入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营改增”对资本有机构成和就业的影响,同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验证资本有机构成与就业的关系。本文还采用安慰剂检验、变更资本有机构成测算方法以及缩短样本年限三种稳健性检验方法来强化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营改增”提高了工业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增强了企业用资产替代人工的趋势,但同时也降低了服务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促进了服务业企业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作用,改变了就业结构。“营改增”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稳定就业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针对“营改增”的政策效果,结合当前创新发展与稳定就业的战略需要,提出政策建议: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继续简化增值税,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此外对于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企业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维持社会就业稳定我们需要降低企业的用人负担,推动服务业发展,同时支持企业的转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