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地区页岩气井套管变形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套管变形问题一直困扰着四川威远地区页岩气的开发,国内外学者们已对套变形成机理及防治做了大量研究,但套管变形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通过现场数据分析研究套变产生的主控因素,通过编制数值模拟软件模块,计算并分析套变位移量的普遍规律,提出减少四川威远地区页岩气开发中套变问题的具体建议。全面调研统计四川威远地区的套变情况,分析了该地区套变井的普遍特征,研究了四川威远地区页岩气井套管变形的主要机理。结果表明,威远地区发生套变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页岩气井普遍采用水力压裂技术开发,在水力压裂的作用下,页岩地层产生不均匀剪应力场,使地层沿着天然弱面滑移,导致套管发生剪切错断。将影响四川威远地区套管变形问题的主控因素划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该地区天然裂缝十分发育,外因是大规模体积压裂造成地应力场改变。为了更好地开展套管变形的定量研究,本文建立了一套模拟由于水力压裂导致地层沿天然裂缝滑移的数值模拟模型,该模型能够同时考虑套管变形和地层滑移的相互耦合作用。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基于ABAQUS平台进行了软件开发,形成了模拟套管变形的专用数值模拟软件——Case Damage。该软件操作界面简洁,可完成输入参数后的一键建模,能够准确模拟多级水力压裂后地层滑移致套变的过程。现场实际数据验证表明,Case Damage数值模拟软件计算出的套变位移量符合四川威远地区套变的普遍规律。基于开发的Case Damage软件,采用控制单一变量对照的方法,对不同套变影响因素进行了模拟研究。针对模拟效果,对四川威远地区的压裂施工参数提出具体优化措施:建议选择10m3/min作为施工排量,减小套变的同时保持页岩气的高产量;适当扩大射孔段间距。
其他文献
委内瑞拉地区Orinoco油藏是超重油油藏,具有高粘度、非均质性强的特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泡沫流,因此生产特征区别于一般的稠油油藏。本文先从流体流动特征出发,根据PVT实验数据对流体进行特征分析,基于泡沫油特殊的流态变化特征,定义了一个理想模型压力梯度与实际流体压力梯度的比值,拟合得到不同地层压力下泡沫油的修正函数。推导建立考虑地层非均质性和流体非均质性的上下封闭边界油藏的水平井井筒耦合模
我国大多数致密油藏天然能量不足,产量递减快,亟需能量补充,但矿场经验表明,致密油藏注入困难,导致注入量小、波及效率低、能量补充不充分。针对采用长水平井井组开发的致密油藏,本文建议使用水平井分段注采法进行开发,即将一口长水平井分为注入段与采油段分别进行注入与采油,形成同井注采、多井相互配合的开发方式,以提高注入井注入能力、扩大注入流体波及体积。本文以注气为例设计了同步注采、脉冲注采、异步注采3种注入
近年来,致密油气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能源接替的重要领域。致密油开发困难,主要面临着储层物性差、渗流能力低等问题。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后,初期获得较高产能,但随后出现地层压力下降快、单井产量递减快等问题。采用注水吞吐技术,既能补充地层能量,又充分利用渗吸作用,实现油水置换。但是目前面临着注水吞吐主控因素不明确,油水置换效率低,多轮次吞吐效果逐渐变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开展研究,提高油水置换效率,实现产
底水油藏随着油井底压力下降,底水易于锥进,现有试井分析方法没有考虑水平井不规则产液现象,尚不能有效确定水平井高产液位置。油藏工程方面也无有效诊断水平井水平段高产液位置的手段。本文分析了某典型区块水平井水淹规律;开展了概念地质模型的大量油藏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隔夹层、井眼轨迹等因素的影响,总结了隔夹层分布模式,并分析了各分布模式下的水平井含水率及其导数曲线的变化特征,提出了消除含水率及其导数曲线微小
针对致密-低渗油藏基质中原油难以驱动、裂缝发育导致水窜严重、常规开采方式效果较差的突出问题,开展注液吞吐开采方法适应性研究。采用人造致密-低渗均质和非均质岩心,进行水驱油模拟实验。由实验结果综合分析取得对致密-低渗油藏水驱特征的基本认识——随着储层基质渗透率的降低,水驱油效率大幅度降低,水驱压差急剧增大;渗透率越低,非均质(裂缝)储层中水窜越严重,采收率越低。致密基质中原油难以驱动与非均质(裂缝)
天然气水合物藏一般为胶结疏松的砂岩,在开采过程中岩石由于地应力的变化容易发生流固耦合作用。目前的水合物开采模拟软件只能模拟地层在弹性变形时孔隙度的变化,本文旨在将描述地层岩石扩容、压实等过程的模型扩充至水合物开采模拟器,并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进行流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建立水合物开采的数学模型,包括建立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确定离散方法和数值求解方法。接着,编译Tough+Hydrate水合物开采
天然气水合物具有能量密度较高、分布十分广泛、储量极其巨大等诸多优点,是一种非常具有未来开发利用前景的清洁能源。在水合物开采过程中,水合物的分解会导致储层发生变形,涉及到多物理场耦合问题。本文基于多孔介质力学理论和相平衡理论,建立了一个能够描述水合物相变过程中储层变形的理论模型。首先基于热力学方法,推导了水合物储层的多孔介质力学本构模型。其次考虑到水合物广泛分布在细孔沉积物中,所以毛管压力对水合物相
固井作业中,水泥环密封良好是保障井筒完整性的必要条件,为了判断水泥环失效需要对水泥石力学性能进行准确描述。水泥石作为多孔介质材料,其力学行为符合多孔介质材料的特征,实际工况下水泥石内部存在孔隙水压。本文引入多孔介质力学理论对井下工况条件下的油井水泥石开展力学性能研究。首先,确定了多孔弹性本构方程为描述水泥石力学性能的力学模型,并使用有效应力的摩尔-库伦破坏准则判断水泥石破坏行为。接着改造了实验设备
CO2驱是目前提高采收率中一项重要且热门的技术,近年来在中国的应用日趋上升。CO2驱替过程中,油藏流体与CO2在油藏条件下充分混合后,其相相行为较为复杂。除了常规存在的气液两相平衡,还能形成区分于气相与油相的富CO2相。对于该类流体相行为的数值模拟则需要一个能够处理至少三相的相平衡算法。对于多达三相的相平衡算法,至关重要的前提是确定在给定温度压力下,其真正平衡时,具体的相的个数。本文则通过Mich
三塘湖油田M7区块储层物性差,具有中高孔隙度、特低渗透率、高含油饱和度的特征,属于异常低温致密油稠油油藏。由于油藏埋藏深、地层异常低温、稠油粘度大等原因,导致前期开展的多元热流、氮气吞吐、雾化降粘等措施效果较差。乳化降粘技术因降粘效果好、工艺成熟、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等优势已经成为高效开发稠油的重要技术之一。本论文研究了乳化降粘技术在M7区块应用的可行性。通过设计正交实验,研制出一种新型复合降粘剂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