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自主学习理论(SDT)为基础,借鉴前人的ESDT框架,通过历时性准试验研究,综合使用定性(课堂观察,个人访谈)与定量(数据分析)研究方法,探索在中国外语教学环境下,综合性多媒体教学环境(简称IMCE)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尤其对他们感悟能力(perceived competence)和感悟性自主学习能力(perceived autonomy)的影响。为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研究中作者还应用了调查(survey),个案研究等补充方式。由于问卷既在定性研究中广泛使用,也在描写研究和定量研究中广泛使用(刘润清,1999)。在本研究中,作者采用结构化的问卷,在试用一次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和提高。作者将被调查者的回答进行量化,以便做定量分析。问卷采用笔头回答的方式,主要包括五方面:基本情况,自我了解,学习策略倾向,对多媒体英语教学环境的态度,意见反馈。在研究中,一方面,作者借助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和标准化试卷,研究抽象的概念---内在学习动机。通过收集和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反馈(feedback),自主学习(self access learning)的动机与实效,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学习成绩,从教学实践层面分析和探讨在综合性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借助课堂观察,个人访谈等方式,作者可深入分析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发展情况和原因。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是否因为IMCE环境的作用,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才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某些变化。本研究对象为重点大学大一学生(100人)。实验组和控制组各由50名学生组成,高考英语成绩和入学时候的分级考试成绩表明两组的水平一致。实验组和控制组年龄跨度相似,男女比例一致。两组都由同一位教师任课,所不同的仅为教学环境。研究结果表明在综合性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中国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更高,学习成绩更好。课堂观察和面谈显示在综合性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中国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更好。本研究也证实了内在学习动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研究成果不仅对探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中国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提高有益,也有助于深化外语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全文的框架。第二章介绍研究框架的基本原理和关键词语。第三至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三章详细阐述了综合性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设计过程,在此种环境中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第四章讨论了研究方法,指出在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中使用的理论和设计思路。如何设置实验组和控制组,并详细阐述两者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第五章分析数据结果。遵循准实验研究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各变量与内在动机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研究价值及研究模型的有效性。第六章为讨论部分。结合分析结果,讨论在综合性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激发学习者内在动机的有利因素,以及对教学实践的作用和影响。第七章为结论部分。在综合分析数据及深入讨论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了本研究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本研究,揭示了提高学习者在综合性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内在动机的有利因素和实际操作方法。阐明了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对内在学习动机研究的必要性。期待在本研究基础上有更多的,更好的方法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