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里透脓健脾除湿法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来源 :云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sumest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运用托里透脓、健脾除湿法,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遵照随机数字表法,把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有效病例61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口服中药透脓散合连理汤化裁;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商品名:惠迪,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规格:0.25g,国药准字H19980148)。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给予肠镜、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IBDQ)表评分及炎性指标测定,予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填写中医主要症候、次要症候评分及Mayo评分表,随访3月,记录有无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据中医症候疗效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87%,据Mayo评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1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8周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腹痛便频、里急后重、纳差、口干不欲饮、口苦口臭)、Mayo评分比较(排便次数、医师总体评价)、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IBDQ)表评分比较(全身症状、社会能力、情感能力)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8周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便下粘液脓血)、Mayo评分比较(结肠镜、便血)、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IBDQ)表评分比较(肠道症状)无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8周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对照组优于治疗组。结论:透脓散合连理汤化裁在改善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腹痛便频、里急后重、纳差、口干不欲饮、口苦口臭、全身症状、情感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优于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美沙拉嗪肠溶片在改善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方面优于口服透脓散合连理汤化裁;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便下粘液脓血、结肠镜下肠粘膜等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故运用托里透脓健脾除湿法为临床上指导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组方用药提供了更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其他文献
在石油、化工、海水淡化等工业流程中,存在大量高压液体可以回收利用。泵反转作液力透平作为一种能量回收装置,具有价格低廉、结构简单、体积小等优点。目前国内外对泵作透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离心泵反转,然而在化工流程工业中仍然有一些大流量、低压头的液体余压能量,这些余压能利用轴流泵反转作液力透平回收更合适。本文以某公司生产的ZQ2870C-4型轴流泵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CFD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该泵在叶片安装
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两指标与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评价TAFI、hsCRP在2型糖尿病并发微量
目的毛孢子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被认为是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病的第二大病因,在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者中的死亡率极高,且不同物种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快速、准确的毛孢子
目的研究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降低中心静脉压力(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技术在腹腔镜下肝切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大。交通的信号控制系统是轨道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信号控制系统的安全负有重要意义的ATP的研发显得更加迫切,ATP的安全性相当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蠲痹汤联合腹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为治疗DPN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及新手段。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90例已确诊为DPN(气阴两虚挟瘀
我国煤层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全国一半以上矿区的煤层顶板为坚硬顶板。坚硬顶板的岩性一般为砂岩、石灰岩或其它更硬的岩石,具有高强度,高完整性,低裂隙发育的特点。随着采煤工
背景和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组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目前MM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治疗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生存期及生活
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加味连朴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脾胃湿热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药辨
在科学探索海洋活动并收集其水文要素时,必须通过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系统来保证水下数据采集系统和水面观测平台的信息交换。相较于传统的水下数据传输方法,基于感应耦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