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复制兔急性高血糖模型和四氧嘧啶诱导糖尿病(DM)模型,观察兔急性高血糖和DM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变化,探讨急性高血糖和DM对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的影响及相互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DM所致的微血管病变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由第三军医大学动物科提供的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①正常对照组(n=8);②急性高血糖组(n=8);③DM组 (n=8)。各组动物按常规方法麻醉后,经颈外静脉穿刺置管输液。急性高血糖组持续静滴15%葡萄糖液,每半小时测一次血糖,直到血糖≥13.8mmol/L后稳定1h,然后从股动脉采血5ml待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开始观察微循环。DM组从耳缘静脉一次注入四氧嘧啶140~150mg/kg,3天后测血糖,凡血糖≥l3.8mmol/L,列入DM模型组。DM组和正常对照组静脉输入与急性高血糖组等量生理盐水后从股动脉采血5ml待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开始观察微循环。(1)血液流变性检测: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快测仪测定全血粘度(Hηb200·s-1 、Lηb3·s-1)、全血还原粘度(Hηr 、Lηr)、红细胞变形指数(TK)、红细胞聚集指数(EAI)、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和血沉方程K值(ESRK)等血液流变学指标。(2)微循环观察:采用荧光显微镜自动摄录像系统实时动态观察肠系膜微循环变化。结果:1、血液流变性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M组低切变率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增高(P<0.05),红细胞压积降低 (P<0.05);与急性高血糖组比较,DM组高切变率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增高(P<0.05)。急性高血糖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2、微循环变化:①微血管形态:DM组微血管管径扩张,与正常对照组和急性高血糖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急性高血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毛细血管管径无明显变化(P>0.05)。②微血管流态:DM组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流速减慢、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流态改变、红细胞聚集、微血管栓塞、白细胞附壁等与正常对照组和急性高血糖组有显著差异(P<0.05)。急性高血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以上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微血管周围状态:DM组血管周围渗出和出血现象明显,与正常对照组和急性高血糖组有显著差异(P<0.05)。急性高血糖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糖尿病时血液流变性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聚集性增强和全血粘度增加。2、糖尿病可导致明显的微循环障碍,主要表现为:微静脉管径扩张、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流速减慢、血流淤滞、红细胞呈中、重度聚集、白细胞附壁增加,微血管内可见白微栓和微血栓形成,严重者可出现微血管栓塞和管周渗出和出血现象。3、急性高血糖(≥13.8mmol/L)对正常机体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无明显影响。本实验将急性高血糖和糖尿病的血液流变性变化和微循环影响进行的对比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时的微血管变化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