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位词构成方位语义场,该语义场涉及的古汉语常见的方位词有:“上”、“下”、“左”、“右”、“先”、“前”、“后”、“中”、“内”、“外”、“东”、“西”、“南”、“北”。一个字因意义或用法发生改变而导致读音改变,即称之为变读。上述古汉语里常见的方位词也涉及变读,且少有将其放在方位语义场这一统一视角来考察的。因此本文从上古典籍的注音材料中来逐一考察上述方位词的变读情况。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介绍变读的历史,及诸家对变读的研究情况,引出方位词的变读问题。第二部分是对上述方位词的用例考察。第三部分是结论。我们通过考察发现,方位词“上”、“下”、“左”、“右”、“先”、“后”、“中”的变读大致属动名之别,通常是名词读非去声,动词变读去声,但是“上”、“下”的变读却刚好相反。古汉语中方位词的变读属构词,其构词表现为非去声-去声,如果确实如奥德里古(A.G.Houdricourt)所说(即去声来源于*-s后缀),那么我们的构词跟英语中的play/player是一致的:增加*-s,构成一个新词。“下”、“左”、“右”、“先”、“后”、“中”皆是仅“上”涉及逆构词,即原始词含有*-s,变读时*-s脱落。除了变读用例,还有“前”、“内”、“外”、“东”、“西”、“南”、“北”没有变读。“前”不变读是因为“前”是“涛”的借字,表前进义,再由前进义引申表方位,与“后”相对。“内”、“外”之所以不变读,是因为“内”与“纳”是由“入”变读而来。“内”与“纳”之间没有变读关系,且“内”表方位名词,没有变读。而“外”也是表方位的名词,其各义项之间是词义的引申,不涉及变读。“东”、“西”、“南”、“北”不变读,可能是因为其均属于借字,无本字,是假借它字之声。也可能是因为“东”、“西”、“南”、“北”表绝对方位,其他方位词则是表相对方位,从而表绝对方位的没有变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