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性性行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当中普遍存在。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只有那些能够帮助提高个体繁殖成功度和适合度的遗传特性才能被保留下来并得到传播,而同性之间的性行为应该是降低得到子代个体数的。所以同性性行为一度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随着近年来对动物界当中的同性性行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是一种趋于正常的现象,但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说,目前绝大部分的研究对象都是圈养而非野生群体,其行为受人为和圈养环境的干扰较大,使个体活动受到限制,导致其不能正常的去表达某些行为,从而失去自然野生特点。因此,研究自然野生的群体,更能对该行为的发展,发生,功能等进行准确的定义,从而揭示该行为的生物学意义。同性爬跨行为是指相同性别的同种动物个体,因环境、社会、生理、心里等原因,实施了其成年异性间交配过程中的某个或某几个连续的交配行为模式,例如爬跨,臀部冲刺、阴部摩擦乃至射精等行为表现。同性爬跨行为的形成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功能也各异。总的来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认为同性爬跨行为具有与性相关的功能,即个体在交配季节由于接触到异性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就和同性别个体发生了该行为;另一部分认为这是一种与性没关系的一种正常的社会性行为。同性爬跨行为在单配制、一雌多雄和一雄多雌的灵长类群体中不常见,而在多雄多雌和全雄单元的灵长类群体中却非常普遍的存在。黄山短尾猴形成多雄多雌社会群体,属季节性繁殖物种。其中8到12月份为交配期,次年的2到7月份为产仔期。本研究在这两个季节分别对野生黄山短尾猴鱼鳞坑两个不同群体(YA1群和YA2群)中各个不同年龄段(婴猴、少年猴、青年猴、年轻成年猴和老年猴)雄性个体观察265天,其中YA1群126天,YA2群119天,行为取样时间分别为341小时和296小时。采用行为取样法、随机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记录野生黄山雄性短尾猴的同性爬跨行为和与同性爬跨相关行为,分析自然状况下,同性爬跨行为在野生社会群体中的发育以及不同时期同性爬跨行为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在交配季节雄性野生黄山短尾猴YA1群和YA2群中,同性爬跨行为和异性爬跨行为的频次在青年组和年轻成年组中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婴猴组、少年猴组和老年猴组中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产仔季节YA1群和YA2群雄性野生黄山短尾猴中,同性爬跨行为和异性爬跨行为的频次在青年猴组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婴猴组、少年猴组、年轻成年猴组和老年猴组中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2、在YA1群中,交配季节和产仔季节同性爬跨行为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爬跨频次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性爬跨行为在婴猴组、少年组、青年组和老年组中无显著差异(P>0.05),在年轻成年组中具有显著性差异。在YA2群中,交配季节和产仔季节同性爬跨行为在各个不同年龄段的频次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性爬跨在婴猴组、少年组、青年组和年轻成年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老年猴组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等级顺位个体的同性爬跨行为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以低顺位个体发起的同性爬跨频次最多,高顺位个体接收的爬跨频次最多。4、在正常的异性爬跨中(雄性爬跨雌性)通常包括4个步骤和模式:爬跨,插入,抽插和射精。在本研究中发现,同性爬跨当中也存在其中的若干个步骤或模式。在婴猴组和少年猴组中,同性爬跨和异性爬跨均只有爬跨和抽插(不一定有插入)两个步骤;在青年组、年轻成年组和老年组中,同性爬跨行为均只有一个步骤,只是简单的爬跨,而在异性爬跨中,在这三个年龄组中包括了所有的4个步骤和模式。5、在成年组中(包括年轻成年组和老年组),同性爬跨主要发生在四种环境下:觅食时,两个体攻击之后,两高顺位个体攻击低顺位个体之前和相遇时。其中在觅食时和两个体攻击之后的爬跨频次最多;在未成年组中(包括婴猴组、少年组和青年组),同性爬跨也主要发生在四中情况下:玩耍时,两个体靠近时,两个体间相互理毛时,一个体向另一个体呈臀时。在婴猴组中,玩耍时发生的频次最高,在少年猴组中主要发生在玩耍和呈臀时,青年猴组中则主要发生在玩耍,靠近和呈臀时。本研究表明,在野生黄山雄性短尾猴中,同性爬跨行为的存在是正常的,是不随着季节而变化的,是一种与性无关的、保持群体稳定的社会性行为和手段。在该物种中,同性爬跨行为和异性爬跨行为是有区别的。在同性爬跨中只包括1个或者2个步骤,但在异性爬跨中却包含了4个步骤。由此我们认为,同性爬跨和异性爬跨行为在完善黄山雄性短尾猴成年个体的交配行为中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同性爬跨行为对交配行为的影响没有异性爬跨那么明显和直接。同时,在成年个体中,同性爬跨行为是为了缓解群内紧张和加强群内个体间联系的一个纽带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