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修辞手段为例看《红楼梦》库恩译本及史华慈译本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ujun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自18世纪成书以来陆续被译为23种语言,共70余种译本。《红楼梦》的第一个德语译本由德国最多产翻译家之一的弗朗茨·库恩于1932年完成并出版。尽管只是节译本,库恩的翻译依然受到德国读者的欢迎。《红楼梦》的第一个德语全译本由德国汉学家史华慈和吴漠汀合作完成,二人分别翻译全书前80回及后40回,于2007年正式出版。本文的理论基础是翻译学中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描述翻译学。描述翻译研究不同于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研究,旨在客观描述翻译现象,将翻译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库恩和史华慈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修辞手段(文字游戏和暗喻)的翻译。本文主要回答以下问题:两个不同时期产生的译本在文字游戏和暗喻的翻译上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存在,这些差异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特别是与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何关联?本文首先对《红楼梦》中的文字游戏和隐喻翻译进行定性分析,通过例证研究考察两位译者的具体翻译特点。接着通过定量研究对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及风格进行探讨,并得出初步结论:库恩译本重视译本可读性,主要采用归化策略;史华慈译本更加注重对原著的忠实,异化趋势更加明显。然而库恩译本的可读性很大程度建立在对原文的大量删节上,对这些在节译本中被删除文本的翻译是史华慈译本具有强烈的异化色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影响翻译的各个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将库恩译本和史华慈译本还原至其所产生的目标语社会背景中,探讨导致两个译本特点和差异的社会、历史及个人原因,并得出结论:在研究翻译作品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层面,而要结合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综合考察。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分类学分制”是教育模式中的一种,是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管理在素质教育中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在学生中发挥主动精神,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随着高校信息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安全、支付等多方面.本文从不同角度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
我科2002—10/2004—05将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60例分别应用三维适形放疗合并同步NP方案化疗和单纯三维适形放疗,现报告如下。
DNA改组技术是目前蛋白质、酶和单克隆抗体等体外定向进化的高效方法.综述了DNA改组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在提高酶活性、蛋白质产量和改善蛋白质(酶)的性能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
目的研究和探讨治疗扁平疣患者时使用注射式皮下植入法自体疣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扁平疣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