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自18世纪成书以来陆续被译为23种语言,共70余种译本。《红楼梦》的第一个德语译本由德国最多产翻译家之一的弗朗茨·库恩于1932年完成并出版。尽管只是节译本,库恩的翻译依然受到德国读者的欢迎。《红楼梦》的第一个德语全译本由德国汉学家史华慈和吴漠汀合作完成,二人分别翻译全书前80回及后40回,于2007年正式出版。本文的理论基础是翻译学中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描述翻译学。描述翻译研究不同于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研究,旨在客观描述翻译现象,将翻译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库恩和史华慈译本中具有代表性的修辞手段(文字游戏和暗喻)的翻译。本文主要回答以下问题:两个不同时期产生的译本在文字游戏和暗喻的翻译上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存在,这些差异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特别是与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有何关联?本文首先对《红楼梦》中的文字游戏和隐喻翻译进行定性分析,通过例证研究考察两位译者的具体翻译特点。接着通过定量研究对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及风格进行探讨,并得出初步结论:库恩译本重视译本可读性,主要采用归化策略;史华慈译本更加注重对原著的忠实,异化趋势更加明显。然而库恩译本的可读性很大程度建立在对原文的大量删节上,对这些在节译本中被删除文本的翻译是史华慈译本具有强烈的异化色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影响翻译的各个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将库恩译本和史华慈译本还原至其所产生的目标语社会背景中,探讨导致两个译本特点和差异的社会、历史及个人原因,并得出结论:在研究翻译作品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层面,而要结合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综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