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鸣隧道位于重庆市城口县明通镇至明中乡、咸宜乡一带的广大山体,距城口县城约23Km,区内周边有县道S202通过,各乡镇均有公路相通,主要居民区交通条件较好,但隧址区属高中山地貌区,区内山高林密,狭窄沟谷众多,山间小路步行困难。本文以该隧道隧址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隧址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特征,分析隧道揭露层的含水岩组划分及富水性,并对隧址区水文地质单元进行划分,计算隧道涌水量并对隧道涌水量分段评价,为隧道治理的可行性研究及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具体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 (1)鸡鸣隧道隧址区北东、北西侧以前河干流为界,南东侧以前河一级支流寒溪河为界,南西侧以前河一级支流燕子河为界,大致呈四边形,面积共277km2。 (2)本次研究是在平水期内进行的,隧址区构造发育,穿越了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到寒武系(∈)中上统以可溶性岩和页岩夹砂岩为主地层,可溶岩主要由强—中等富水、透水的T1、P2+3、O地层组成,大部分被相对隔水的志留系地层包围,分布面积大,岩溶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区内暗河分布较多。 (3)隧址区山体高大,地下水静储藏量大,鸡鸣隧道是区内第一条横贯主要含水地层的特长隧道,平面上隧道主要位于隧址区地下水补给、径流区,垂向上大多位于该区地下水水平管道带和深循环带内。 (4)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地下径流模数法、泉流量汇总法和地下水动力学法裘布依公式对该隧道的涌水量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现场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 (5)根据隧道涌水量分析并结合隧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等情况,建议对该隧道提出突水突泥、水源枯竭、地表岩溶塌陷的治理措施,并对线路比选提出关于水文地质条件方面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