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aG株糖蛋白和核蛋白双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的表达

来源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恶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狂犬病毒(Rabiesvirus,RV)。狂犬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可以引起人和多种动物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狂犬病毒的糖蛋白(Glycoprotein,GP)和核蛋白(Nucleoprotein,NP)是主要的保护性抗原,可刺激机体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狂犬病毒的GP是一种跨膜蛋白,构成病毒表面的纤突,是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也是病毒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的物质,在体液免疫中起主要作用,且GP是唯一产生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抗原,在狂犬病毒致病与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NP在病毒RNA的转录和复制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狂犬病毒刺激机体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的主要抗原,NP还能抑制病毒在细胞间的传播和细胞内的复制,其抗原性较稳定,各毒株间差异甚少,目前常用于狂犬病毒的分类。有报道认为NP能诱导功能性B细胞和Th细胞,NP诱导的细胞免疫在狂犬病毒感染后起主要作用。NP在狂犬病毒复制过程中与基因组RNA紧密结合形成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保护核酸免遭核酸酶的破坏。故构建同时表达糖蛋白和核蛋白的双表达质粒,对基因工程狂犬疫苗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通过从aG株感染的Vero细胞上清液中提取狂犬病毒RNA,用RT-PCR方法从病毒基因组中得到完整的GP和NP基因,分别将GP和NP基因克隆到pIRES载体上,获得同时含有狂犬病毒aG株NP基因和GP基因的双表达重组质粒pIRES-NP-GP,并以脂质体介导法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K1细胞),G418筛选出抗性32个克隆,通过ELISA筛选到7个高表达细胞株,采用免疫荧光、SDS-PAGE及Westernblot等方法均可检测到NP和GP蛋白的表达。
其他文献
目的:体外研究miR-34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的表达水平与CD4+FOXP3+ Tre
目的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肺静脉血流(PVF)和二尖瓣血流(MVF)]探讨高血压病左心室舒张功能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6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 METH)是一种苯丙胺类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对动物及人类多个脑区的神经元均具有神经毒性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METH的神经毒性涉及多种机制,如兴奋性毒性损伤,氧化应激反应,神经细胞凋亡和线粒体功能障碍等。然而,METH导致神经毒性的机理,尤其是相关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新近的研究报道METH可诱导小分子非编码RNA (microRNA,
目的:高增殖潜能集落形成细胞(HPP-CFC)被认为是一种迄今为止经体外培养而获取的最早期的造血干/祖细胞(HSPCs)之一。HPP-CFC检测有助于研究不同组织来源的HSPCs的特性。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