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人们设计合成了大批棒状的传统液晶化合物,它们的分子结构细长,由2、3个环构成分子核,环与环之间直接相连或通过一个中央基团连接,分子的两端含末端取代基团。随着液晶化学的发展,设计合成新型结构的液晶化合物已成为液晶分子设计的根本任务。近年来,一些与棒状分子几何特征明显不同的液晶化合物如燕尾状、星形、香蕉型相继出现。目前对于各类新型液晶的设计与合成方兴未艾,本论文所开展的燕尾型液晶化合物的合成,将燕尾型液晶单体和棒状液晶单体引入柔性聚硅氧烷主链,制备新型侧链液晶聚合物的研究工作,不仅丰富了新型液晶化合物的种类,又为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性能的侧链液晶聚合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还对研究新型侧链液晶聚合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与合成了7种芳香酯类燕尾型化合物,3种液晶单体和相应3个系列的侧链液晶聚合物。7种燕尾型化合物分别是为4-(3,5-二乙酰氧基)苯甲酰氧基-4’-对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联苯(M1);4-(3,5-二丁酰氧基)苯甲酰氧基-4’-对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联苯(M2);4-(3,5-二己酰氧基)苯甲酰氧基-4’-对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联苯(M3);4-(3,5-二辛酰氧基)苯甲酰氧基-4’-对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联苯(M4);4-(3,4,5-三己酰氧基)苯甲酰氧基-4’-对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联苯(M5);4-(3,4,5-三乙酰氧基)苯甲酰氧基-4’-对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联苯(M6);4-(3,5-二乙酰氧基)苯甲酰氧基-4’-对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苯(M7)。三种直链单体分别为:4-乙酰氧基苯甲酰氧基-4’-对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苯(M8);4-硝基苯甲酰氧基-4’-对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苯(M9);2-(4-烯丙氧基苯甲酰氧基)丙酸胆甾醇酯(M1o)。将单体M1和M10、M1和M8、M5和M10分别与聚甲基含氢硅氧烷接枝共聚,合成了P1、P2和P3三个系列的燕尾型侧链液晶聚合物。单体和三个系列侧链液晶聚合物在国内外未见报道,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对所合成的单体和侧链液晶聚合物采用FT-IR、1H-NMR、DSC、TGA、POM及旋光分析仪等技术进行了结构与性能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除M3,M4和M7没有液晶性能外,其他单体都具有液晶性。其中单体M1,M2为热致单变向列液晶;M5,M6,M8,M9为热致互变向列液晶:M10为热致互变胆甾液晶。P1~P3系列均为热致互变液晶聚合物。聚合物P1与P3系列的Tg随着胆甾单体M1o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Ti随着胆甾单体M10的增加而增加。他们的旋光性随着胆甾单体M1o的增加而增加。TGA表明所P1系列的热分解温度均在290.0℃以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聚合物P2系列的Tg随着单体M8的增加降低,Ti随着单体M8的增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