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仍存在许多诸如诚信缺失、商业欺诈、合同违约等非伦理行为,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商业伦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实践中,非伦理行为的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组织与社会层面,更多要关注个体层面。社会的发展也基于人格的不断完善,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很高的满足,同时人们更多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研究个体层面的非伦理行为众多学者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非伦理行为不但发生在商业活动与工作场合中,同时社会中的非伦理行为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基于此,本研究将聚焦于社会型个体特质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虽然个体道德认知发展以及伦理意识等个体特征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已获得诸多研究支持,但是社会型个体特质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仍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以往个体层面非伦理行为的文献发现,个体非伦理行为的表现方式有多种。同时,个体因素中包括性别、职位、年龄等发生非伦理行为的倾向也是不同。随着个体道德认知的发展,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成长,他的伦理特质也会不断成熟。我们通过道德认知发展中各个阶段可以认识到个体的其他影响因素。本研究结合以往文献,选取利他主义、互惠、面子需要和迎合作为四个社会型个体,来研究社会型个体特质对非伦理行为的综合影响。本研究同时对上述四个社会性个体特质的文献综述归纳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根据文献中个体特质之间的联系和共同作用提出了本文的假设模型。本文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综合考虑本研究的具体情境、研究目标,选取以往单独个体特质中的成熟问卷,并且对以往测量项目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问卷的统计与分析采用SPSS和AOMS统计软件。通过对233名管理类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1)利他主义对个体非伦理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2)迎合对个体非伦理行为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3)道德型面子需要对个体非伦理行为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社会型面子需要对非伦理行为存在显著正面影响;(4)积极互惠对个体非伦理行为存在显著负面影响,消极互惠对非伦理行为存在显著正面影响;(5)互惠在利他主义、迎合、面子需要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起到了中介作用。最后,本研究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建议。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并且提出未来研究需要修正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