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系对两种鄂西医院用土家族药材的鉴定及质量分析展开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南天竹茎的研究,包括其生药学鉴定、总生物碱含量测定、HPLC特征图谱研究及部分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等;第二部分为黄荆条的相关研究,包括两个来源(黄荆和牡荆)的黄荆条的生药学鉴定、HPLC特征图谱、部分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的研究。在研究的中期阶段,根据相关课题的时间要求,拟定了两种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由于时间局限,不包括后期完成的含量测定部分)。南天竹茎为小檗科南天竹属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干燥茎枝,具有清热除湿、止咳等功效,以“南天竹梗”为名收载于《中华本草》,并在多部药学专著中均有记载。实地调查发现,该药材在鄂西县级中医院长年应用,但尚无质量标准。笔者前期对其进行了生药学鉴定及相关检查项等的实验研究,包括药材的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建立,以及水分含量、浸出物等的考察,并拟写了南天竹茎质量标准草案。后期继续研究建立了其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中对提取条件、酸性染料的种类和用量,以及缓冲液的pH等均做了筛选优化;同时研究了其HPLC指纹图谱及部分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了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样品谱图的差异,初步分析了药材质量的相关规律性。生药学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显微鉴别中其较老茎具有木栓组织与韧皮部相连、韧皮纤维群多排列成“U”字形或环状等专属性较强的特征;薄层色谱鉴别方法中,其色谱图上具有5个较清晰且一致的荧光主斑点,其中呈黄色较亮的斑点与盐酸小檗碱的斑点相对应。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样品中,五峰县和咸丰县的样品成分含量明显较高,其余产地样品成分含量差异不大,通过查看年轮,发现五峰县和咸丰县的样品年轮多为5~7圈,其余产地的样品年轮多为2~4圈;三个产地不同采收期的样品中,其成分含量随采集月份的不同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但随采收时间的推移均略呈增大趋势;由以上结果推测不同产地及不同采收期因素对该药材成分含量的影响有限,但生长年数对其影响较大,初步判断在一般情况下该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含量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黄荆条为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 L.或牡荆Vitex negundo L.var.cannabifolia(Sieb.et Zucc.)Hand-Mazz.的干燥茎,具有祛风解表、消肿止痛之功效。《中华本草》中以“黄荆枝”、“牡荆茎”两种药材收载,而其功能主治基本一致。《福建省中药材标准》(2006年版)收载了“牡荆”,但对其性状描述过于简单,显微特征的描述仅与较细嫩茎样品相符,与实际应用较粗茎有差异。本研究以实际药用材料为样品建立了该药材较系统的生药学鉴定方法,拟定了相关检查项的限量值和标准中其他常规项内容,制定了黄荆条药材质量标准草案。后期又研究了本药材HPLC指纹图谱,比较了不同基源样品的谱图,研究过程中采用了LC-MS的方法分析其化学成分,同时对部分活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基源植物的高度近缘性,两个来源的黄荆条药材的性状、显微和薄层色谱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HPLC谱图也基本一致(说明两者化学成分基本一致),结合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两个基源作为黄荆条的来源是合理的。穗花牡荆苷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在武汉蛇山的样品中,随采收时间的推移,基源为牡荆的样品其成分含量明显递增,基源为黄荆的样品也略呈上升趋势;从以上结果中可以看出,通常情况下,该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含量亦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作为补充,笔者还对两种基源的黄荆条药材的红外光谱做了比较研究,进一步辅助证实了黄荆条两种来源的合理性。本研究建立的两种药材的鉴定和质量分析方法,以及拟定的两种药材的质量标准(将收入《湖北省中药材质量标准》2018年版),为这两种药材用药的安全有效提供了鉴定分析依据。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两种药材样品中相关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的延迟或药材生长年份的增加,其活性物质的含量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由此提出,作为来源于多年生木本植物的茎类药材,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随着生长时间或生长年份的增加,其总体活性成分应该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