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对大鼠的生殖毒性和胚胎发育毒性研究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ys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苯对大鼠的生殖毒性和胚胎发育毒性及其作用机制,为全面评价苯的生殖及胚胎发育毒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SD大鼠雄性36只,雌性48只,雌、雄性大鼠分别随机分为4组,各组分别吸入0、5、10和15mg/m~3的苯蒸气染毒。雄鼠先连续染毒7d,每天2hr,从雄鼠染毒后的第28d丌始,雌、雄鼠连续染毒7d、每天2hr。染毒完成后的第2天,各组大鼠取6只处死,雄性大鼠检测血清睾酮含量、睾丸和附睾脏器系数、精子畸形;雌性大鼠检测血清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雌二醇的含量及卵巢黄体数、卵巢脏器系数;睾丸进行常规病理学观察。染毒完的第二天下午18:00时,每组余下的3只雄性与6只雌性按1:2的比例合笼过夜,次日晨8:00时检查雌鼠阴栓,统计交配率。发现阴栓的当天早上8:00为妊娠第0d。各组孕鼠在孕6d一15d再次吸入苯染毒,于孕18d处死孕鼠,观察胚胎的生长发育状况、死胎、吸收胎及畸型胎、胎盘重量;在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中毒情况,雌雄鼠每周称体重1次,孕鼠每天观察孕鼠体重变化。结果:1.染毒期间各组大鼠的毛发光泽性差、有竖毛现象,活动、食量减少。各组孕鼠在孕0—6d其体重增长率无差别(P>O.05);苯染毒后,第一个3d即孕7—9d,各组孕鼠的体重增长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在染毒后的第二个3d,即在孕10—12d,高剂量苯染毒组的体重增长率低于对照组(P<O.05);在孕13—15d,孕16—18d,中、高剂量苯染毒组的体重增长率有差异(P<0.05)。2.各组雄鼠的睾丸和附睾重量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但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而且染毒组雌鼠的卵巢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3.对照组大鼠的精子畸形率为(1.90±0.14)%,低、中、高苯染毒组的精子畸形率分别为(2.18±0.34)%、(2.83±O.26)%、(4.20±0.21)%,4组精子畸形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2.35,P<0.01),精子主要畸形有:大头、小头、香蕉型头、勾型头、双头、三头、颈弯曲、颈扭转、体弯曲、尾折叠、短尾等。4.睾丸病理组织学观察显示:对照组曲细精管形态规则,边缘完整,管壁内精原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由外至内排列紧密,层次分明清晰,管腔位于中央处,腔内可见大量成熟的精细胞。染毒组可见曲细精管形态不规则,边缘极不完整,大小不一,管壁内的细胞由外至内排列不紧密,精原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有些变性,甚至缺失,层次不清晰。染毒浓度越高,病理损害越明显。5.中、高浓度苯染毒组雄鼠血清中睾酮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中、高浓度苯染毒组母鼠血清中FSH、LH、E2分泌水平低于对照组(P<O.05),但低浓度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中、高浓度苯染毒组胎盘重量低于对照组(P<O.05)。6.各染毒组大鼠交配受孕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中、高浓度苯能增加胚胎的吸收、死亡率(P<O.05)。苯可抑制体内胎鼠的生长发育,并有剂量-效应关系,中、高浓度苯染毒组胎鼠的体重、身长、尾长均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1.苯具有生殖毒性:可导致雄性大鼠激素水平改变,精子畸形,睾丸组织病理改变;雌性大鼠激素水平改变。2.苯具有胚胎发育毒性:在孕鼠致畸敏感期接触苯,可导致妊娠结局发生改变,使胚胎的生长发育延迟甚至死亡。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许多真核生物中发现了一类内源性的、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RNA-微RNA,研究发现它与基因表达、细胞周期及个体发育过程都有关系,因此,微RNA的研究可能对基因
介绍造血干/祖细胞的体外培养和扩增取得的显著进展:包括各种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三维培养系统的建立.扩增后的造血细胞在动物模型和临床上的应用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新加坡有33.3%的总人口是佛教徒,居全国宗教徒之榜首。在以华族为主体的佛教徒中,又以来自闽南的高僧和居士为核心,更显示了闽南佛教文化在新加坡的重要影响。通过回顾学者和
本研究选用72只体重为140±4.63克左右的SD大鼠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高温环境和适温环境下在大鼠日粮中添加GABA与否及其剂量大小对SD大鼠生长性能、血液HSP70水平、免疫及繁殖
微生物溯源是通过比较污染样品与可能污染源中的粪便污染指示微生物的差异或其生物标记的有无来判断污染样品和可能污染源之间存在的联系,从而确定污染来源的一种技术。传统
五步蛇蛇毒冻干粉经过Sephadex G-75分子筛层析,使纤溶酶和类凝血酶初步分离;DEAE阴离子交换层析对2种酶进一步分离纯化,分别得到了纤溶酶和类凝血酶.2种酶在HPLC图谱上均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