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明清之际的时事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时事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心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对象包括明朝万历后期至清朝康熙初年之间产生的十五部时事小说。全文包括绪论和正文四章。 绪论的第一节对时事小说的概念和本文研究的范围进行了界定。第二节梳理了时事小说的发展演变历程,由传统的“按史演义”的历史小说演变为“本朝小说”,又进而演变为记录当代军国大事的时事小说。第三节回顾了时事小说的研究现状,并提出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试图对时事小说进行历史阐释。 第一章探讨时事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首先通过对当时政治局势、时代思潮的考察,分析了拯救危亡的时代主题和实学思潮对时事小说的诞生所产生的影响,并阐明时事小说是明清之际时事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第三两章是对时事文学内容的综合分析。第二章通过梳理歌颂英雄、歌颂正义、歌颂忠孝节义等有关内容,着重探讨时人积极关注现实、寻求挽救危机的途径的热情和理想。在严重的社会危机面前,人们希望英雄能够救世,便通过文学作品歌颂与呼唤那些能够遏制奸佞、保家卫国的忠勇之士;在日益凌迟的世风面前,人们希望传统的伦理道德能够救世,便通过作品褒扬与提倡忠孝节义。他们对明末民变以是否忠于明朝皇帝为评判标准,歌颂市民反抗奸佞的暴力行动,贬抑农民起义。第三章是梳理批评时弊的有关内容,并与有关史料相互印证,以文史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时人对于宦官、党争、军备、吏治等社会现状的批评和反思。总之,不管是积极寻求救亡之道还是反思批评时弊,这都是时人积极入世思想的具体表现。最后一节分析遗民作家在经历了改朝换代后的伤逝心理和故国之思,以及明遗民作家在清朝统治下所特有的进退无据的尴尬、矛盾心理,并对《七峰遗编》、《铁冠图全传》、《定鼎奇闻》、《樵史通俗演义》几部遗民小说的思想情调进行了比较。 第四章是讨论时事文学的几个突出的特点。首先分析了时事小说的议论化倾向与当时盛行的清议风气尤其是党社运动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作者自己积极入世的强烈心理有关。其次指出由于种种原因,时事小说在对吴三桂、毛文龙等重要人物、甲申清兵入关重大事件的描述中存在着严重违背史实的现象,由此我们应把它们当做小说来看待,而不要过分强调其历史价值。最后,对时事小说创作的启示与教训从强烈的功利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