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板营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及空间格局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kejin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α多样性指数、景观格局指数、Arcgis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重庆市酉阳大板营自然保护区的植物从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将景观和生态系统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空间化,利用样线空间采样和转移矩阵分析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关系,以期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的本底特征。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共计197科,867属,2121种。维管束植物特别是是裸子植物的科属优势明显,均达重庆的75%以上;保护区共有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植物29种,其中珍稀濒危20种,渐危9种;在植物的科属地理成分中,科以热带性质占优势而属以温带性质占优势,且属的温带成分占比显著高于科的热带成分占比,区系过渡性质明显。(2)参照《中国生态系统》的划分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将保护区生态系统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系统(阔叶林、针叶林、灌丛/灌草丛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10个二级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阔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灌丛、灌草丛、农田、居民点和道路生态系统);各生态系统自然度随海拔降低,坡度降低,土壤类型增多而降低;各生态系统典型群落的立体多样性特征各有不同,常绿阔叶林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暖性针叶林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而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则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各生态系统总体多样性顺序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阔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灌丛>灌草丛。(3)根据研究目的,将保护分为6类一级景观(森林、灌丛、灌草丛、农田、居民点和道路景观)和10类二级景观(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阔叶林、阔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灌丛、灌草丛、农田、居民点和道路景观);景观类型多样分析表明,保护区景观类型较多,但各景观类型面积占比不均匀,暖性针叶林、灌丛景观和农田景观占优势;斑块多样性分析表明,森林类景观斑块数较少,平均面积较大,形状复杂,异质性较低。灌丛和灌草丛景观的斑块密度高、平均面积比森林景观小且斑块形状也较简单。居民点景观和道路景观斑面积最小,形状最简单,异质性也最高;景观格局多样性表明,破碎度排序为森林景观>灌丛和灌草景观>农田、居民点和道路景观,说明受人为影响越大,其破碎度越高;分离度表明森林景观总体上分离较小,但常绿落叶落叶阔叶林景观和针阔混交林景观分离度较高,即其斑块间的距离较大,分类度较大的为居民点和道路景观。(4)生态系统多样性丰富区主要呈块状分布于保护区,多集中在整个保护区西部,其分布区多呈现高海拔、陡坡度,低可及度,少人为干扰的特点;景观多样性丰富区在保护区的分布也不均匀,但多样性高值区在研究区分布较多且广泛,以疏密不同的“网状”分布于整个保护区,其“疏网区”主要分布在核心区B西部和缓冲区A北部,其区域特征与生态系高值区相似;两层次多样性在面积上均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倒“U”型格局,在空间上大致呈负相关,生态系统层次的多样性高值区和低值区往往分别对应景观层次多样性的低值区和高值区;两层次的景观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转换”情况较为复杂,但面积“转换”大致沿中值区旋转对称。就各转换类型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来看,生态系统极低值区与景观多样性的“转换”关系呈破碎化小斑块分布特征,其他等级生态系统多样性转换的分布则呈显圈层结构分布,对应生态系统斑块面积越大,圈层结构越明显。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周边围绕着秦岭、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及青藏高原,西部紧邻四川盆地,地形地貌复杂,低山、丘陵遍布全市,因此被称为“山城”。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学位
题目:如图1,在菱形ABCD中,AB=BD,点E,F分别在AB,AD上,且AE=DF.连接BF与DE相交于点G,连接CG与BD相交于点H.下列结论: ①△AED≌△DFB;②S四边形BCDG = CG2;③若AF=2DF,则BG=6GF.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  这是2013年中考武汉卷的第12题,也是选择题的最后一道小题(我们通常称之为
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成为了各国的经济、公共健康、农业生产力和生态完整性的重大威胁。由于入侵生物自身具有繁殖、扩散和适应能力,往往还可以利用那些土著种无法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