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于2002-2004 年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生态试验站和山东农业大学试验田完成,通过对冬小麦-夏玉米两熟、秸秆覆盖、沟播、垄作和“20+40”畦播五种种植方式的土壤水分状况变化特点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分析,研究了精准灌溉条件下种植方式对作物耗水规律的影响,旨在寻找适合精准灌溉的种植方式,结果如下: 1 种植方式对土壤水分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同种植方式下,灌水处理间的表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均较大,且随土壤层次增深,其变化幅度越来越少。在禹城综合试验站的试验表明,在不同土壤深度的水分变化趋势一般呈倒“S”型变化,即土壤表层是低,中间高一段,深层再低一段,更深层再升高。其中,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土壤水分在20cm 和110cm 处各有一个拐点,秸秆覆盖在20cm 和100cm 处。而在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试验地的研究表明,在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一般随土壤层次增深而增加。灌溉均能够暂时改变土壤水分状况,但不能改变土壤贮水量的下降趋势。冬小麦的根系耗水层次要较夏玉米深,但主要根系耗水层次还是集中在0-100cm。作物耗水量一般均是受灌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灌水量差异对作物耗水量的影响要大于原有土壤水分差异,但在降雨量较多的年份,灌水量间的差异也会被削弱。在灌溉处理间,不灌水处理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一般是最高的,但产量水平不高,因此,从确保较高的产量和WUE 角度出发,这五种种植方式下均说明灌二水较经济。2 精准灌溉条件下田间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冬小麦田群体内的温度日变化随时间呈倒“U”型变化,在14:00时达到最高。种植方式对群体内温度的影响较少,但灌溉对群体内温度影响较大,在不灌水处理中,温度出现明显的层次性:从底层到上层依次升高,而灌溉改变了这种层次性,促使群体内温度各层次间的温度差异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