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丁·艾米斯是一位当代著名的英国小说家。他的发轫之作《雷切尔文件》(1973)获毛姆奖,代表作《金钱:绝命书》(1984)入选《时代》杂志“一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之列,该小说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文化平庸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成为二十世纪文学史中的经典力作。他的回忆录《经历》斩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他曾两度被提名布克奖,虽无缘该奖,却在全球读者中享有极高声誉。他的小说创作融合了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两股潮流,在写实的手法上融入了意识流、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的马丁·艾米斯研究方兴未艾,但主要集中在“主题”、“写作技巧”、“互文性”等热点话题。他的小说主题多样,风格迥异。涉及传播媒介、消费主义、大屠杀、核威胁、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性革命、死亡等严肃主题,表现出强烈的道德意识和人文关怀。其中传播媒介及其影响是他多部小说所探讨的主题。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媒介环境的改变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的变化,并在多部小说中对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有学者曾指出他的小说描写了媒介主导的后现代社会中的极端情形,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对马丁·艾米斯书写媒介的小说做全面系统研究的学术成果尚未出现。本论文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出发,探讨马丁·艾米斯书写媒介的小说。重点研究艾米斯的三部小说,即《金钱:绝命书》(1984)、《伦敦场地》(1989)和《莱昂内尔·阿斯博:英格兰现状》(2012),三部小说共同涉及媒介主题,因此本论文从媒介生态学视角对之进行探讨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媒介生态学在三个层面上将媒介作为环境来考察:作为符号环境的媒介,作为感知环境的媒介,作为语义环境的媒介。具体研究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的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值,研究人们和媒介的互动如何促进或阻碍人们生存的机会。本论文运用文本细读和文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媒介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及布尔迪厄、鲍德里亚、德波、费瑟斯通等理论家的社会学思想,阐释马丁·艾米斯小说中所表现的传播媒介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深刻影响。经济上表现为作为符号环境的媒介对消费主义的助推,政治上表现为作为感知环境的媒介对阶级意识形态的强化,社会文化上表现为作为语义环境的媒介对道德变化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了马丁·艾米斯研究的现状和盲点,介绍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提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至三章构成了论文的核心部分,探讨了每部小说中媒介环境对不同领域的影响,综合起来,将媒介变化及其深刻影响展现出来。第一章探讨了《金钱:绝命书》中作为符号环境的媒介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以电视、杂志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创造了消费文化符号环境,使人物自觉认同消费主义价值观。主人公约翰·塞尔夫是媒介和消费文化的极端产物。他赖以生存的媒介符号环境建构了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塞尔夫是为香烟、酒类、垃圾食品和裸体杂志做商业电视广告的制片人,他自己沉溺于香烟、酒类、垃圾食品和色情,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他奉行消费主义,追求现世享受。通过物的消费和符号消费来确立身份,并从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身体也被媒介开发出来,以促销保持健康、美丽、强壮的产品。视觉媒介中大量呈现理想的男性和女性身体形象,引发人们的身体焦虑,身体也被赋予了文化意义,与社会地位紧密相连,健康、美丽、苗条、年轻的身体被认为是成功的标志。为了拥有明星光彩照人的形象,塞尔夫、塞琳娜、卡都塔等对身体实施严格的自我监视,塞尔夫为了彰显作为“新中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不遗余力地通过消费保养身体,甘愿接受整容手术。视觉媒介使人们过度关注外表,忽视精神生活,导致反智、反文化。非但没使身体获得解放,反而使身体遭到审美暴力和技术改造的双重压迫。女性身体作为美丽、性欲的优先载体,在大众媒介中更是无所不在,被广为消费,塞尔夫依靠女性身体赚钱,他编色情杂志、拍色情电影、拍摄以女性身体为卖点的商业广告。大众媒介使女性身体商品化,使女性价值向美学和色情的交换价值蜕变,于是,美丽对于女性成为宗教式绝对命题,是评判女性价值的首要标准,塞琳娜和布茨因美貌而具有更高的交换价值,塞尔夫招聘员工和演员的唯一标准是美丽的容貌和身体。通过揭露身体的商品化,马丁·艾米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媒介与消费主义的合谋造成异化消费,进而导致爱情、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异化,文化的庸俗化,给人们带来普遍的不安全感,艾米斯将救赎的希望寄托在玛蒂娜身上。玛蒂娜代表着高雅文化,对塞尔夫的救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第二章研究了《伦敦场地》中作为感知环境的媒介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不同媒介创造不同的感知环境,对阶级形成、阶级身份建构、阶级流动方式深有影响。小说中人物因使用不同媒介感知现实,造成信息、思维和趣味差异,加剧了阶级分化和固化。基思通过电视和小报感知现实,而电视和小报内容偏向娱乐,缺乏专业知识和政治知识,造成了他与盖伊的“知沟”,使其处于社会底层;盖伊则通过严肃书籍、正规报纸、亲身体验了解世界,能更快获得更多更深入的知识,从而保住了其上层社会地位。“媒介即讯息”,印刷媒介的阅读培养理性思维,电视不需主动参与的“冷媒介”性质使沉迷其中的基思失去了理性思维能力和深度阅读能力,小说中电视对性、暴力的过度呈现造就了他的低俗趣味,只能处于社会底层。而且,大众媒体成为资产阶级操纵意识形态的工具,使下层社会的基思耽于娱乐,丧失主体性、反抗性,服从资产阶级统治,加重了阶级固化。媒介对基思阶级身份的非现实化建构,造成了基思自我认同的混乱和阶级焦虑。小说中大众媒介成了所有场域的仲裁者,对娱乐名人的热衷将受众导入歧途,使其靠不择手段出名实现阶级流动,三流作家萨姆森·杨试图通过在大众媒体上曝光出名,安娜丽丝为了出名出卖身体,基思为了出名苦练飞镖。马丁·艾米斯在此批判了以电视和小报为代表的大众媒介的泛娱乐化、非政治化,认为其加剧了阶级分化、固化和不平等。第三章探讨《莱昂内尔·阿斯博:英格兰现状》中作为语义环境的媒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小说中,《迪斯顿新闻报》、《晨雀报》、《太阳报》等小报、电视、互联网主导迪斯顿人的精神生活,却充斥着暴力、露骨的性内容和社会名流的私生活,生产了大量垃圾信息,污染了语义环境,造就的文化环境滋生乱伦、性自由、帮派暴力等道德堕落现象,这些媒介使许多娱乐人士成为公众人物,例如“彩票傻瓜”莱昂内尔、“诗人模特儿”特伦诺蒂。莱昂内尔反社会、反文化、反智、反德、情感冷。他却不劳而获,受到媒介和大众的追捧,为公众树立了不良的道德榜样,造成了人们的道德含混性。另外,莱昂内尔和格蕾丝沉溺于媒介建构的虚拟世界,陷入了自我隔绝,导致他们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对真实世界的漠然,阻碍他们在真实世界中形成健康的道德关系。语义环境污染造成道德衰败、文化式微,加剧了大英帝国的衰落。但马丁·艾米斯对此并未彻底绝望,他认为解决之道在于传统文化的复兴,通过教育和保护印刷文化来实现。他通过刻画道德模范德斯表达了他的社会改良思想。阅读严肃书籍和报纸使德斯的语义环境得到净化,德斯因此获得了道德成长,走出了黑暗,到达了黎明。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马丁·艾米斯在其小说中反思和批判了传播媒介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深刻影响。经济上表现为作为符号环境的媒介对消费主义的助推,政治上表现为作为感知环境的媒介对阶级意识形态的强化,社会文化上表现为作为语义环境的媒介对道德变化的影响。马丁·艾米斯表现出捍卫印刷文化和严肃文化的立场,以抵制电子媒介的偏向。因为媒介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具有核心作用,所以探讨马丁·艾米斯的媒介书写极具现实意义。阅读他的小说有助于我们对媒介形成批判性的态度,避免成为“单向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