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晶体眼人工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rises,PIOLs)植入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校正视力的新技术。该种晶体可以在保留自然晶状体的前提下校正人眼的屈光不正,具有损伤小、预测性好、精度高、操作可逆、术后屈光状态稳定、校正度数高等优点。但是现有的球面有晶体眼人工晶体并未对球差做针对性考虑,使得术后人眼成像质量不够完美,所以有必要针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此外,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es,MIOLs)是白内障摘除术后植入人眼的一种晶体,它可为病人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但是关于此种晶体的设计理论及其光场的光强分布特性的系统性研究较少,而这对于晶体的改进设计及其光学性能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问题,对这两种人工晶体展开研究,其主要工作如下:
1.阐述了人眼的生理结构及其物理模型,分别探讨了人眼系统与一般光学系统的像差理论,并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了描述人眼成像质量的若干参量,为后面的研究做必要的理论铺垫。
2.阐述了人工晶体的类型及各自特点,总结了无晶体眼人工晶体和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的多种屈光度计算公式。
3.针对传统的球面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未能很好校正球差的缺陷,引入非球面的面型设计,在Hwey-Lan Liou眼模型中通过ZEMAX优化给出设计结果,并从MTF、Zernike球差和几何球差角度分别对校正远视和近视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然后在R.Navarro眼模型中进行验证性设计,并基于Seidel球差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结论:对于远视的校正,非球面晶体明显优于球面晶体;对于近视的校正,非球面与球面晶体无明显差异。
4.阐述了多焦点人工晶体的类型及其特点,研究了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体的设计理论,主要是其多焦点的形成原理,并据此给出了设计实例。最后推导了所设计晶体的衍射场光强分布公式,进而计算并分析了衍射场轴线上及垂轴平面内的光强分布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