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主要通过对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采用微创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51例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观察微创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采用微创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5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下后路微创颈椎管扩大成形+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治疗。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40~78岁,平均(58+8.0)岁,病程4~21月,平均(11+4.9)月。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Ishihara颈曲指数测量法测量患者手术前后颈曲指数,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评估颈椎活动度;MRI评估脊髓神经的减压以及恢复情况。应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手术前后JOA评分、颈曲指数、颈椎活动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对术后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5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50~275min,平均(212±16.4)min,术中出血量150~400ml,平均(259±28.5)ml。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8~48个月,平均(24±7.2)个月。JOA评分术前为(8.33±2.33)分,末次随访时为(13.82±2.04)分,改善率为(66.29%±17.04%),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椎活动度术前为平均(41.38°±3.39°),末次随访时为平均(43.45°±4.15°),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颈曲指数为(15.70%±1.80%),末次随访时为(15.38%±1.71%),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小于60岁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1.57%±16.92%),60岁以上(包括60岁)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9.35%±14.85%),比较两组改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小于6个月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3.17%±7.76%),病程在6至12个月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1.66%±15.52%),超过12个月为(53.95%±12.3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0~6分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3.90%±12.64%),术前JOA评分7~10分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65.07%±15.11%),术前JOA评分11~14分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82.36%±12.6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例出现术后头痛,可能跟硬脊膜破裂有关,在进行抗炎镇痛和一定液体量补充,约一周头痛症状好转。2例术后2天出现咽部不适伴声嘶,给予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2周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人工椎间盘形态及位置未见异常,螺钉和钛板位置良好,无断板及脱钉现象,无人工椎间盘移位、塌陷。结论⑴MIS-PA术式减压充分彻底,创伤小,最大程度保留脊柱原有结构及运动功能,是治疗多节段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有效的手术方式;⑵患者的病程长短、年龄以及术前神经功能情况对手术疗效有影响,病程长短和年龄与术后疗效呈负相关关系,随着病程延长、年龄增加,术后疗效变差;术前神经功能与术后疗效呈正相关关系,术后疗效会随着术前神经功能评分增大而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