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为亲本,通过人工自然受精方法,繁殖获得三角帆蚌(S)、池蝶蚌(C)自交后代(下文分别简称SS、CC)及其正反杂交组合(S♀×C♂,下文简称SC;C♀×S♂,下文简称CS)F1代四个群体.从分子遗传、早其形态与生长三个方面,对它们的F1代进行了比较研究.使用上海生工公司40条10碱基随机引物,对三角帆蚌和池蝶蚌的F<,1>代四个群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其中13个引物的扩增结果具有丰富的种群多态性,共获得多态性片段88条.运用三种多元分析方法,测量四个群体早期(8月龄)同地同期的11个外部形态特征数据,对它们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表明正交F<,1>代(SC)的体型偏于母本三角帆蚌自交后代,而反交F<,1>代(CS)的体型则介于两亲本自交后代之间 .三角帆蚌与池蝶蚌自交后代之间的判别准确率较高,综合判别率达81.16%,引入正反杂种F<,1>代进行判别则综合判别准确率下降至57.46%.同时,还对三角帆蚌、池蝶蚌等7种常见淡水经济贝类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三角帆蚌、池蝶蚌等育珠蚌软体部分主要营养成份上与日常食用的黄蚬等淡水贝类接近,部分指标甚至优于食用贝类.可以说,是一种营养全面丰富,蛋白质多糖含量较高,氨基酸组成优异,富含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优质食用加工贝类.利用三角帆蚌采珠后废弃蚌肉进行深加工具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