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原子碰撞机制与极化模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an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是在兰州大学2×1.7MV串列加速器上完成的。对加速器产生的0.2-6.3MeV C(q=1-4)和0.25-6.35MeV O(q=1-4)与气体He、Ne、Ar原子碰撞的各种截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能区的俘获和电离机制,并进一步提出了极化模型。实验采用反冲离子飞行时间测量技术、散射离子位置灵敏探测技术和符合测量方法,得到了随散射离子与反冲离子电荷态分布的二维符合谱。 通过Ne的多重电离绝对截面与多体蒙特卡罗模拟计算结果比较,分析了多重电离的机制,并研究了非全裸离子有效电荷对能量的依赖关系。 通过O<2+>的双单电子损失截面比与多体蒙特卡罗计算结果比较,研究了碰撞过程中不同靶原子的平均有效电荷与速度的依赖关系。另外,通过一价反冲离子下的O<2+>的双单电子损失截面比的实验曲线验证了屏蔽和反屏蔽理论的正确性。 研究了入射离子单电子损失下的He的电离情况,并利用屏蔽和反屏蔽理论加以分析。 研究了不同入射离子、不同靶原子碰撞过程中入射离子双、单电子损失截面比随速度的变化规律,从电子布居和有效电荷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 在独立电子模型基础上,利用半经验方法,建立了较大能区适用的新的俘获和电离模型——极化模型。该模型可以同时进行俘获、电离和电子损失反应道耦合的最终出射道的绝对截面计算。通过计算与文献数据及本实验数据比较发现符合较好。
其他文献
采用两步法制备ZnO纳米棒阵列,先用磁控溅射在Si(100)表面生长一层ZnO籽晶层,再利用液相法制备空间取向高度一致的ZnO纳米棒阵列。我们采用的工艺很好地解决了由于低温导致结晶
包含强相互作用和电弱相互作用的标准模型(SM)在电弱能标的尺度下对于自然属性的描述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过去和当前的加速器,例如位于欧洲核子中心(CERN)的LEP和费米实验室
ZnO作为优异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光电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但仅仅依靠ZnO本身的性质有时难以达到应用的要求和目的,因此人们通过掺杂其它元素
磁场和重力场的精密测量对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都意义重大。随着激光技术与原子物理的飞速发展,人们得以利用激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来更精密的测量磁场和重力场。本文介绍了作者
1990年,英国科学家Canh锄首次观察到室温下多孔硅强的可见光致发光,并用量子限制效应进行了解释,使多孔硅迅速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硅是微电子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