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在新生儿转运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m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危重新生儿转运(NETS)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将基层医院产儿科与上级医院(多指三级医院)的NICU联系起来,及时地将三级医院的NICU单元(包括人员、设备)送到危重新生儿身旁,经就地抢救、稳定病情后再护送患儿返回NICU继续救治的新生儿院前急救系统,它是新生儿院前急救的最佳模式。NETS在发达国家已普遍推广并不断完善,而国内虽然许多大医院的NICU已经成熟,但是开展NETS的机构不够普遍,尤其北方地区,其NICU的高危新生儿多为家属或基层医院的医生护送而至(被动转运),路途颠簸、保温不当、不能正确处理病情变化、抢救不及时等因素会使患儿在转运途中病情恶化,尤其对于极低、超低体重儿和多胎儿,转运不当危害极大,也为患儿进入MCU后的救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开展NETS较被动转运不仅会明显增加患儿途中的安全性,也会大大提高转运网络内危重新生儿的成活率。 该院NICU自2002年11月至2005年10月共转运新生儿390例,为不断提高转运质量,使NETS的各个环节更加科学完善,使转运工作更快地进入良性循环,采用了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评价转运的稳定性,探索有关转运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从而指导转运工作。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于2001年发表的,内容包括两部分(1)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2)新生儿危重病例单项指标。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己应用于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多个领域,将其做为危重新生儿转运的转运指征已得到肯定,利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做为转运稳定性的评价标准国内尚未见报道。 方法: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NETS于2002年11月至2005年10月出车转运回至MCU的患儿390例,本实验中研究对象为390例中于求助医院具备完整危重病例评分资料的110例患儿(已除外先天畸形患儿),其中男86例,女24例;胎龄27-42周;年龄3h-13d;体重950g-4500g。原发疾病包括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高胆红素血症等。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于转运前、后两次评分,转运小组到达求助医院后,取患儿转运前24h内最危重分值予以首次评分,抵达NICU后以入NICU24小时内所查相关评分项目结果中最危重分值再次予以评分。评分依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的标准进行;分三组:分值>90为非危重,70-90为危重,<70为极危重。因首次评分缺血压一项,则按标准折算总分为90分,分值>81为非危重,63-81为危重,<63为极危重。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危重度评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110例患儿首次危重评分:非危重组30例,占27.3%;危重组69例,占62.7%:极危重组11例,占10%。再次评分结果:非危重组32例,占29.1%(新增2例,均为首评危重者);危重组62例,占56.4%;极危重组16例,占14.5%(1例转为危重,新增6例均为首评危重者)。经统计学处理,得出: 1.非危重组再评分值增加,两次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极危重组两次评分无显著差异;危重组再评分值下降,两次评分差异有显著性。 2.首评极危重组与危重组病死率比较,再评极危重组与危重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首评危重组病死率与再评危重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首评与再评极危重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 3.110例患儿中,早产儿50例,占45.5%,足月儿60例,占55.5%,初评危重再评转为极危重6例中,有5例为早产儿,且早产儿组再评分值下降,与首评分值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1.非危重组再评分值增加,均为病情好转,无一例病情恶化或死亡,说明非危重组转运稳定性好,也提示患儿病情轻,可以网络内指导治疗,应减少本类患儿的转运;极危重组两次评分无显著差异,提示极危重组相对稳定,说明转运小组对此组患儿的转运各个环节予以了足够的重视并已落实到位;而危重组较极危重组病情轻,却再评分值下降且两次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危重组转运稳定性差,可能与一些因素有关,如对疾病的正确诊断、病情变化的评估、侥幸心理的存在等,应总结经验教训,予以改进。 2.首评极危重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首评危重组病死率,再评极危重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再评危重组病死率,首评与再评极危重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表明极危重组病死率高,且转运前后均居高不下,提示转运过程应尽最大努力控制极危重儿的病情,并避免转运的危重儿或非危重儿病情恶化至极危重程度,本研究中危重组转运至NICU后有6例转为极危重,直接影响了患儿的预后。 3.首评危重组病死率与再评危重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显著,再评危重组病死率明显降低,说明NICU对危重组患儿抢救成功率高,转运过程应提高危重组患儿的转运稳定性,避免病情恶化。 4.本研究中早产儿50例,占45.5%,其再评分值较初评分值明显下降;且110例患儿中6例由危重转为极危重者其中5例为早产儿,提示早产儿的转运稳定性差。这与早产儿本身的特点、原发病病情、转运设施、技术均有关系,说明早产儿转运会对NETS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有些小早产儿并不适于转运,应主张就地救治,至病情稳定后才能进行转运,对超低体重儿、多胎儿应提倡与产科合作,进行宫内转运即胎儿转运,胎儿转运是此类患儿的最佳转运办法。总之,应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作为新生儿转运稳定性的评价标准,客观、具体、准确、且可操作性强。本研究提示NETS应注重提高危重组患儿的转运稳定性;对超低体重儿、多胎儿提倡宫内转运;由于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病情变化,患儿进入NICU后的危重度评分与转运前的危重度评分比较,前者与患儿的预后更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次评分不仅能准确评估转运前后患儿疾病的危重程度,还有助于预测患儿病情危重度的变化情况以指导治疗;也能指导转运医生更客观地向家属交待病情。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建议有更多NICU成立NETS,建议基层医院以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条件较差的基层医院可应用新生儿危重病例单项指标)作为评价是否需要转运的客观指征,提倡NETS进行两次评分判断转运稳定性,从而有效地指导转运工作,提高转运质量。
其他文献
【摘 要】杠杆原理是物理学中一个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典范,例如吊机挖土机剪刀等。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三类。本文分析了杠杆原理及在社会现实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杠杆原理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一、杠杆原理概述  1.杠杆的构成要素  通俗地讲,杠杆就是一根在力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进行转动的硬棒。杠杆有五大要素,分别是
自从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身感责任之大,常常有如履薄冰之感。且不说工作的繁琐,仅一个班级四五十位学生的安全问题就够让人提心吊胆了,再则由于班主任经验较为缺乏,所以一年来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点滴的工作做法,仅供参考。  加强家校联系是帮助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传统的家校联系被定位为老师把表现差的学生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地向家长进行汇报,问题一解决,老师与家长的联系也就中断了。长期下来,有些家长
期刊
【摘 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而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面向21世纪更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去分析英语教师应如何提高艺术水平。第一,教师自身艺术化,包括教师备课艺术化;教师自身激情度的调控艺术化;提问艺术化;以及教学语言艺术化。第二,课堂教学艺术化,主要包括:课堂整体设计;创设氛围,营造语境;利用游戏激励学生参与。  【關键词
【摘 要】生物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的改革。而传统的生物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侧重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性学习和自主性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目的:胰腺和胆道的某些疾病常同时或先后发生于同一个体,这种“胰胆同病”现象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许多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证实胰腺与胆系疾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
【摘 要】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地理教学工作者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如何在高中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一直是一个难题,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素质教育,并在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逐步发挥学的特长,了解学
目的:在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的异常往往是同时存在的,观察不同浓度葡萄糖和胰岛素对Colon26肿瘤细胞分泌IL-6蛋白的影响及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以探
【摘 要】德育课所讲内容的对学生的影响极其深远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迎接知识经济时代,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尤其在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必须发挥德育的教育功能。那么,中职院校德育课教学应讲授那些内容呢?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学内容 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职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教学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