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危重新生儿转运(NETS)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将基层医院产儿科与上级医院(多指三级医院)的NICU联系起来,及时地将三级医院的NICU单元(包括人员、设备)送到危重新生儿身旁,经就地抢救、稳定病情后再护送患儿返回NICU继续救治的新生儿院前急救系统,它是新生儿院前急救的最佳模式。NETS在发达国家已普遍推广并不断完善,而国内虽然许多大医院的NICU已经成熟,但是开展NETS的机构不够普遍,尤其北方地区,其NICU的高危新生儿多为家属或基层医院的医生护送而至(被动转运),路途颠簸、保温不当、不能正确处理病情变化、抢救不及时等因素会使患儿在转运途中病情恶化,尤其对于极低、超低体重儿和多胎儿,转运不当危害极大,也为患儿进入MCU后的救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开展NETS较被动转运不仅会明显增加患儿途中的安全性,也会大大提高转运网络内危重新生儿的成活率。
该院NICU自2002年11月至2005年10月共转运新生儿390例,为不断提高转运质量,使NETS的各个环节更加科学完善,使转运工作更快地进入良性循环,采用了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评价转运的稳定性,探索有关转运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从而指导转运工作。
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于2001年发表的,内容包括两部分(1)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2)新生儿危重病例单项指标。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己应用于新生儿急救医学的多个领域,将其做为危重新生儿转运的转运指征已得到肯定,利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做为转运稳定性的评价标准国内尚未见报道。
方法: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NETS于2002年11月至2005年10月出车转运回至MCU的患儿390例,本实验中研究对象为390例中于求助医院具备完整危重病例评分资料的110例患儿(已除外先天畸形患儿),其中男86例,女24例;胎龄27-42周;年龄3h-13d;体重950g-4500g。原发疾病包括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高胆红素血症等。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于转运前、后两次评分,转运小组到达求助医院后,取患儿转运前24h内最危重分值予以首次评分,抵达NICU后以入NICU24小时内所查相关评分项目结果中最危重分值再次予以评分。评分依据《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的标准进行;分三组:分值>90为非危重,70-90为危重,<70为极危重。因首次评分缺血压一项,则按标准折算总分为90分,分值>81为非危重,63-81为危重,<63为极危重。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危重度评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110例患儿首次危重评分:非危重组30例,占27.3%;危重组69例,占62.7%:极危重组11例,占10%。再次评分结果:非危重组32例,占29.1%(新增2例,均为首评危重者);危重组62例,占56.4%;极危重组16例,占14.5%(1例转为危重,新增6例均为首评危重者)。经统计学处理,得出:
1.非危重组再评分值增加,两次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极危重组两次评分无显著差异;危重组再评分值下降,两次评分差异有显著性。
2.首评极危重组与危重组病死率比较,再评极危重组与危重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首评危重组病死率与再评危重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首评与再评极危重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
3.110例患儿中,早产儿50例,占45.5%,足月儿60例,占55.5%,初评危重再评转为极危重6例中,有5例为早产儿,且早产儿组再评分值下降,与首评分值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1.非危重组再评分值增加,均为病情好转,无一例病情恶化或死亡,说明非危重组转运稳定性好,也提示患儿病情轻,可以网络内指导治疗,应减少本类患儿的转运;极危重组两次评分无显著差异,提示极危重组相对稳定,说明转运小组对此组患儿的转运各个环节予以了足够的重视并已落实到位;而危重组较极危重组病情轻,却再评分值下降且两次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提示危重组转运稳定性差,可能与一些因素有关,如对疾病的正确诊断、病情变化的评估、侥幸心理的存在等,应总结经验教训,予以改进。
2.首评极危重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首评危重组病死率,再评极危重组病死率明显高于再评危重组病死率,首评与再评极危重组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表明极危重组病死率高,且转运前后均居高不下,提示转运过程应尽最大努力控制极危重儿的病情,并避免转运的危重儿或非危重儿病情恶化至极危重程度,本研究中危重组转运至NICU后有6例转为极危重,直接影响了患儿的预后。
3.首评危重组病死率与再评危重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显著,再评危重组病死率明显降低,说明NICU对危重组患儿抢救成功率高,转运过程应提高危重组患儿的转运稳定性,避免病情恶化。
4.本研究中早产儿50例,占45.5%,其再评分值较初评分值明显下降;且110例患儿中6例由危重转为极危重者其中5例为早产儿,提示早产儿的转运稳定性差。这与早产儿本身的特点、原发病病情、转运设施、技术均有关系,说明早产儿转运会对NETS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有些小早产儿并不适于转运,应主张就地救治,至病情稳定后才能进行转运,对超低体重儿、多胎儿应提倡与产科合作,进行宫内转运即胎儿转运,胎儿转运是此类患儿的最佳转运办法。总之,应用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作为新生儿转运稳定性的评价标准,客观、具体、准确、且可操作性强。本研究提示NETS应注重提高危重组患儿的转运稳定性;对超低体重儿、多胎儿提倡宫内转运;由于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病情变化,患儿进入NICU后的危重度评分与转运前的危重度评分比较,前者与患儿的预后更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次评分不仅能准确评估转运前后患儿疾病的危重程度,还有助于预测患儿病情危重度的变化情况以指导治疗;也能指导转运医生更客观地向家属交待病情。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建议有更多NICU成立NETS,建议基层医院以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条件较差的基层医院可应用新生儿危重病例单项指标)作为评价是否需要转运的客观指征,提倡NETS进行两次评分判断转运稳定性,从而有效地指导转运工作,提高转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