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损伤及冲击后疲劳寿命研究

被引量 : 89次 | 上传用户:yzl1983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结构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在制造、安装、维修和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物的冲击,而在工作状态下,通常承受着复杂的疲劳载荷作用。冲击造成的各种损伤模式在疲劳载荷作用下相互耦合、相互影响,使得其疲劳损伤演化和破坏机理十分复杂,从而导致含初始冲击损伤的层合板寿命预测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对含初始冲击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基于损伤等效原理,从无损单层板的疲劳性能出发,发展了适用于含初始冲击损伤层合板疲劳逐渐累积损伤过程的材料性能渐降模型。结合该模型以及Tserpes的疲劳失效判据,提出并建立了含初始冲击损伤层合板疲劳三维逐渐累积损伤的寿命预测方法。同时基于虚位移原理,推导了含损层合板在疲劳载荷作用下的逐渐损伤的应力分析过程,很好地实现了含初始冲击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疲劳寿命预测。(2)提出了冲击及冲击后疲劳载荷作用下的损伤与寿命预测全程分析概念,基于含初始冲击损伤层合板疲劳三维逐渐累积损伤的寿命预测方法,建立了冲击及冲击后疲劳载荷作用下的三维逐渐累积损伤全程分析的寿命预测方法。在该方法中,基于层合板材料性能与损伤模式以及损伤位置有关、而与引起损伤的载荷形式无关的假设,实现了最终冲击损伤状态与疲劳初始损伤状态的分析技术对接,以及冲击及冲击后疲劳载荷作用下的损伤全程分析和寿命预测。所提出的方法适应性强,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基于ANSYS软件,研究、开发了工程适用性强的相关分析软件。(3)开展了两种不同铺层参数的T300/BMP-316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冲击试验及冲击后疲劳试验研究。分别对两种铺层参数的层合板进行不同能量的冲击试验,得到了冲击损伤面积随冲击能量变化的特征;通过含初始冲击损伤层合板的疲劳试验,研究了刚度退化和损伤扩展规律,获得了S ? N曲线。应用本文所提出的寿命预测方法,研究了铺层方式、冲头直径和冲击角度等因素对层合板冲击损伤及冲击后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损伤机理。(4)在层合板三维逐渐累积冲击损伤分析方法中,区分了冲击正面由冲头挤压引起的纤维挤压损伤和冲击后冲击背面由弯曲拉应力引起的纤维断裂损伤,模拟了包括纤维断裂、纤维挤压、基体开裂、基体挤压以及分层在内的五种损伤模式在冲击载荷下的起始和扩展。同时,从分层损伤机理出发,考虑了层间拉应力、层间剪应力和基体开裂等引发分层损伤的因素,发展了一种分层判据。(5)首次针对某型航空发动机外涵道机匣结构,根据其实际工况,进行冲击载荷及冲击后疲劳载荷作用下的损伤产生和扩展过程的研究分析。
其他文献
公共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努力维护、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当前在公共管理领域中,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治理理论已经把公共利益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认为其是公共管理研
传统观点认为,滇越边疆民族地区远离国家权力中心,边民在族内跨国通婚的现象较为普遍,族群认同远强于国家认同。事实上,滇越边民跨国通婚,并未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规,地域的改
油浸式变压器具有散热好、损耗低、容量大、价格低等特点。目前电网上运行的电力变压器大部分为油浸式变压器,其中80%以上是采用自然油循环的冷却方式。目前国内油浸式变压器普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远程教育资源和课件建设也在逐步加强,网络教学系统更是层出不穷。个性化学习是现代远程教育中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分析各种以个性化学习为目
自从计算机进入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中文输入问题。经过20多年的研究,中文的键盘输入从最初的单字输入、词语输入,发展到整句输入,使得输入法越来越具有智能性,能够借助语言的特
雨花台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森林大部分集中在秦淮新河以南地区,森林覆盖率较高,但颜色单调,各类绿地花量不足,花色不显著,而且布局不够合理,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雨花台区交通区位优
张登部,男,1942年出生,1964年大专毕业.从事中医针灸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年.原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
本文回顾了英国从第一部雷达Chain Home到目前为止预警雷达发展的主要历程。包括了地面、空中和海上的各种类型雷达。叙述了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米波雷达、五六十年代的厘米
在较详细分析常规移频数字锁相频率合成器的基础上 ,提出了倍相反馈、双反馈及相噪相消三种以数字锁相为核心的低相噪间接频率合成器 ,并对此进行了较详细的理论分析和讨论。
本文论述了深基坑工程和支护结构变形有限元法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基坑工程中频繁出现事故的原因,根据基坑工程特点,强调了动态设计的重要性,避免仅依赖于理论计算进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