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浙西和南岭的元素富集成矿规律之异同。文章紧扣元素是成矿作用的“基因”这一重要的成矿学命题展开讨论,认为元素有质和量两种不可分割的地球化学属性;质和量在时间、空间、地质-地球化学作用上又有三种表达;成矿能量(储量)是元素成矿作用的总体现,成矿潜力(分维数)用于描述成矿能量的集中趋势,成矿强度、效率、规模是成矿能量之面面观。从中提出了“带方向”分形谱等创新模型,初步实现了分形与控岩-控矿构造之间的挂钩;又借鉴了经济学中“效率”的概念,认为分形谱右半段的开口度表示“投入”,左半段开口度表示“产出”,二者之比即为成矿效率(指数)。总开口度为强度指数。浙西和南岭是钦-杭成矿带上两个重要的成矿集中区,然而两区相比,矿床类型、矿床规模及其矿种等都有明显的差异。本文的技术路线是:利用已有的水系沉积物化探数据,并结合大地构造、岩浆活动和沉积成岩等因素,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对两区的元素成矿规律进行对比、探索造成异同的原因。结果显示:两区存在“对比悬殊、交集少、互补多”之成矿规律。首先,“对比悬殊”符合二八定律。南岭仅Hg、Au、La等的成矿效率小于浙西,其余元素的成矿效率较之于浙西占压倒性优势。南岭的区域断裂密度、断裂交汇点、花岗岩类出露面积、矿床的规模和储量、高产热花岗岩等控矿因素也具有浙西无法比拟的优势。浙西位于钱塘坳陷带,沉积盖层较厚,深部构造引擎产生的能量不易传递至表壳,或不易引发“引潮共振”,导致该区矿化不佳。其次,“交集少、互补多”是成矿作用对两区区域地质背景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但意味着钦杭带作为一个整体的成矿景观丰富且有序。浙西矿床多赋存在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地层中,南岭矿床多赋存在晚古生代;浙西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为区域性的NE向断裂带与NW向次级断裂的交汇处,南岭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为NE-NNE向、其次为EW向。浙西受洋壳俯冲影响显著,该区在150-140Ma时发生了俯冲角度的加大暨构造背景的转换,先后出现了与高温I型(赣东北)、低温I型、S型和铁质A型岩体有关的岩浆-成矿事件。该区的Fe、Au、Ag、H g、Cu、Mo、Zn等亲MT型元素大多具有可观的成矿潜力。南岭中生代的岩浆-成矿-成矿事件可能与岩石圈转型有关,花岗岩类以S型(BELIF花岗岩)为主、I型为辅,该区的亲IL型花岗岩元素如Be、Bi、W、Sn、Nb、Ta、U、Pb等具有极高的成矿潜力。这些规律对两区找矿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