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斯·J·吉布森第一次提出知觉心理学中涉及到的环境的示能性,到唐纳德·A·诺曼的《设计心理学》一书中将产品的示能性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设计思想引入,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关注产品的材质、纹理及造型所带来的心理反应,甚至包括建筑设计师,他们将其核心称为示能性。它是指特定的产品在环境中所具有的特性、效率和对用户的行为的反馈,将示能性更多的应用到界面中,更多的是强调在界面的使用过程中应用到的示能性,帮助完善界面设计的价值体系。其实人机交互设计中最早关注的便是可用性设计,结合认知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设计师试图设计更易于使用的产品,之后人们开始关注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使用者的身心感受,一步一步的提高对产品设计的要求,同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设计更加的关注用户,了解人本身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希望结合可用性和用户的体验来设计出让用户更满意的产品。之后设计的研究中心便更多的开始分析和理解使用者的使用环境和工作方式,采用更多的现场观察实践的方式,从单纯的产品扩展到用户的整个使用环境。因为设计师认为,一个产品活动并不仅仅是物品的操作,更多的是人的体验反馈以及行为和生活环境的一个整体,也更多的关注文化、美学以及科学技术的融合,强调设计如何将科学技术变成可提供的服务,这种服务的过程也需要是美好和愉悦的。当然示能性的概念也在逐渐的深化,从简单的“好用”到愉快的使用,这需要更多的技术来支持,来确保产品到用户再到产品的反馈机制,更多的关注产品带给人们的价值。本文通过对产品界面示能性的创新分析研究,认为发现需求往往比解决需求更具有难度,现代界面已经不仅仅是直观的展现示能性,而是创造与用户沟通的大环境,设计师需要多关注使用者的隐形需求,创造出不仅仅是易于沟通的产品界面,更多的关注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示能性所带来的体验价值。同时提出了未来产品界面的发展方向以及以人为中心的行为研究趋势,更多的展现示能性的研究应用注入到产品界面设计中之后给用户带来的精神层次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