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噁唑、吡唑类含氮杂环化合物有独特的结构特性,具有多种生物和药理学特性,在医药、农药等范畴有广泛的使用前景,在有机合成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二者均有抗炎、抗菌、止痛等功效,作为一些药物的活性成分,其合成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备受青睐。另外,一些吡唑衍生物具有显着的溶剂变色和电致发光性能,可应用于显示材料领域。本论文以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醛为原料,分别合成了不同取代基的异噁唑、吡唑衍生物。首先,以取代苯甲醛为最初的原料,经盐酸羟胺肟化后,进而用N-氯代琥珀酰亚胺将其氯代成氯代苯甲醛肟,再与炔丙醇通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一锅法合成3-芳基-5-羟甲基异噁唑,然后分别通过醚化和氧化得到相应的3-芳基-5-甲基炔丙基醚异噁唑和3-芳基-5-醛基异噁唑。其次,以2-氯-5-氯甲基吡啶为最初的原料,先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6-氯-3-吡啶甲醇,进而用碘选择性氧化为6-氯-3-吡啶甲醛,然后进行肟化和氯取代最终得到6-氯-3-吡啶氯代醛肟。再次,以邻甲氧基苯甲醛合成的3-(2-甲氧基苯基)-5-((丙-2-炔-1-基氧基)甲基)异噁唑和6-氯-3-吡啶氯代醛肟反应进行条件优化,并在较优条件(超声波辐射)下合成了其他8种双异噁唑衍生物,目的产物收率为56–73%。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对所合成的9种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活性研究。化合物3-(6-氯-3-吡啶)-5-(((3-(2-甲氧基苯基)异噁唑-5-基)甲氧基)甲基)异噁唑和3-(2-氯苯基)-5-(((3-(6-氯-3-吡啶)异噁唑-5-基)甲氧基)甲基)异噁唑对选用的真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ATCC 10231)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均为4μg/m L。最后,以9种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醛和对氯苯乙酮为反应原料,在超声波条件下反应得到对应的1-(4-氯苯基)-3-芳基丙-2-烯-1-酮,进而与对氯苯肼盐酸盐在常规加热回流条件下反应合成了9种1,3,5-三取代吡唑化合物,目标产物收率为74–96%。通过测试所合成吡唑衍生物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计算了相应的荧光量子效率(0.48–0.60)。所合成的三取代吡唑化合物最大紫外吸收波长范围为360–370 nm,得到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在457–472 nm之间,主要发蓝光,荧光量子效率较高,荧光性能较好。这暗示其在发光材料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另外,对所合成的两类最终产物用质谱HRMS、红外光谱FT-IR、核磁1H和13C NMR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确认了所合成的化合物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