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对美国女作家波特的短篇小说《老人》中的及物性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探索小说中某些及物性模式所产生的文体意义,并进一步探讨这些模式对小说的人物塑造,主题刻画所起到的作用。
波特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她一生发表的作品数量不多,但篇篇堪称精品。学者们对波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写作主题,写作技巧等方面,也有的学者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解读她的作品。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的学者把功能语言学应用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当中,并证明了功能语法是解读文学作品的有效手段。本文把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应用到对波特小说《老人》的文体研究中,希望为对波特小说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和理论框架进行必要的阐述,之后对小说进行语料分析。小说《老人》分为三个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了女主人公米兰达在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状况。本文选取在这三个部分中米兰达所参与的及物性过程作为分析材料,并通过对“前景化”的及物性过程的深度分析揭示了米兰达的成长过程及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研究发现,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中,所有以米兰达为主要参与者的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并没有对周围的人或者事物产生任何的影响。与此相反,在米兰达作为“目标”参与的物质过程中,施加在她身上的动作大都是比较激烈的。分析同时表明米兰达作为“感觉者”所参加的心理过程几乎都表达了她对传统故事的着迷。由此得出结论,在这一时期,米兰达处于弱势的地位,也缺乏批判性的思维。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中,物质过程,行为过程和言语过程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加,此时的米兰达已经不再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了。对心理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她对传统故事态度的改变及对旧秩序的质疑。这一阶段也是米兰达自我意识觉醒的开始阶段。在小说的第三部分,米兰达在百分之九十的过程中都充当了主要参与者,这说明她已经不再受长辈们的控制了。除了大量使用的心理过程,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也用来表现米兰达的内心活动。这些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她的形象更加的独立和坚定。最终,米兰达决定彻底的摆脱父权制的传统,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小说的三个部分层层深入地揭示了米兰达从无知,迷茫到坚定的成长过程。本文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为故事的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