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收集整理吴鞠通应用虫类药的条文和医案,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吴鞠通应用虫类药的应用方法、应用规律和蕴含的学术思想,总结吴鞠通虫类药用药规律,为现代临床应用虫类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吴鞠通应用虫类药的条文和医案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纳入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虫类药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功用主治、三焦分类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吴鞠通应用虫类药的用药规律。并对有毒的且功效峻猛的虫类药作进一步分析讨论,提出虫类药用药注意事项,要做到严控剂量、合理配伍、严格炮制、明确禁忌症,从而减小药物毒副作用,发挥最大治疗作用,以期较好的临床效果。结果:数据分析:收集整理纳入有关虫类药的方剂93首,医案175例,总药物频次806次,涉及总药物41种,其中吴鞠通常用核心药物共8种,分别为犀牛角、牡蛎、鳖甲、阿胶、人中黄、羚羊角、僵蚕、蝉蜕,位于前三位的是犀牛角、鳖甲、阿胶。犀牛角、鳖甲咸寒,归心肝肾经,可清热解毒;阿胶归肝肾二经,可滋阴补血。由此可见,吴鞠通在应用虫类药方面多用其咸寒入肝肾二经,滋补肝肾,补益培本;多用药物寒凉之性,以清热解毒,凉血定惊。通过对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的分析,就四气而言,吴鞠通应用虫类药以寒性药物为主,共20种药物,所占比例为41.46%;就五味而言,应用虫类药总体以咸类药物为主,其次是甘类药物,咸类药物频次最高为26,占比44.82%;甘类药物20种,占比34.48%;就归经而言,肝、肾二经药物最多,共47种,总占比51.09%,其次是心经;就功用而言,以补益培本类药物为主,其次擅长应用的是清热解毒类。综上所述,吴鞠通用药多用咸寒、甘寒之品,主要归肝肾二经,吴鞠通养阴护阴的学术思想始终贯穿其中。规律分析:总结吴鞠通应用虫类药的运用规律和所涉及的学术思想,挖掘整理虫类药的应用发展和现代药理研究概况。第一,吴鞠通应用虫类药,药味多用咸、甘之品,药性以寒为主,用甘寒养阴,咸寒滋肾;用药多归下焦肝肾二经,其次为心经。第二,用于病因以温热类导致的疾病为主,如风热、燥热、温热、温毒等病因。第三,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理论中,本类药物多用于营、血分证和下焦证,以清营凉血、滋阴补肾。第四,喜用柔药,巧用药食同源类药物。温邪为阳邪,易伤津耗液,损伤肝肾之阴,故时刻注意顾护阴液,多用咸寒、甘寒、酸寒等柔润生津之品如牡蛎、鳖甲、龟甲等,在专翕大生膏里应用海参、鲍鱼、猪脊髓、羊腰子等药食同源之品。第五,创制新方,善于化裁。在复脉汤的基础上,吴鞠通根据温邪易深入下焦,损伤肝肾之阴的特点,创制救逆汤,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结论:吴鞠通应用虫类药治疗温病颇具特色,且有一定规律可循。本文阐明了吴鞠通虫类药应用特点,并诠释了其应用规律,为临床提供了理论指导。对用药频次较高的虫类药和吴鞠通所创的治温方剂进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虫类药具有免疫调节、抗炎、抗风湿、抗过敏、抗肿瘤等作用,并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生殖系统均影响;方剂多用于治疗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内科疾病,并在小儿科、皮肤科也广泛涉猎,为虫类药在现代临床应用提供宝贵经验,为临证提供新视角、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