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胃癌组织中IL-22BP、IL-22、STAT3的表达变化及意义目的通过观察IL-22BP(IL-22 binding protein)、IL-22(Interleukin-22)、STAT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3)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分析三者表达的相关性,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相关资料,分别探讨上述因子的临床意义,试图为寻找胃癌早期诊断及精准治疗的潜在标志物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0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以及与其配对的距癌旁5cm之外近手术切缘的正常胃黏膜组织各37例,所取组织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手术切缘均无胃癌细胞浸润;排除手术前已接受过放疗、化疗、其他抗癌治疗的患者,且入选患者均未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胃间质瘤、其他系统肿瘤等)。各组织经固定、包埋、切片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以下简称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织切片IL-22BP、IL-22、STAT3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表达的相关性,并分别探讨上述因子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胃癌浸润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胃癌组织中IL-22BP、IL-22、STAT3呈高表达状态,且三者表达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有关,三者可能协同参与着胃癌的恶性进展。第二部分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IL-2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中IL-22(Interleukin-22)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6年08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入院胃癌患者的新鲜外周静脉血标本37例,各标本所对应的胃癌患者入院后病理学结果均确诊为胃癌;排除患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胃间质瘤、其他系统肿瘤等)以及手术前已接受过放化疗等抗癌治疗的患者。同时,随机采集31名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标本作为对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上述各外周静脉血标本单个核细胞中IL-22m RNA的表达水平以及血清中IL-22蛋白浓度,并结合胃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评估其与胃癌浸润进展程度等的关系。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中IL-2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2.29×10-4±2.89×10-4 vs 5.90×10-5±6.28×10-5),比较其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2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与胃癌的TNM分期、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均<0.05),但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均>0.05)。对比IL-22浓度,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血清中IL-22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193.41±1.71pg/m L vs81.95±47.38pg/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静脉血IL-22的表达明显增高,且其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的关系密切,IL-22可能为胃癌临床评估及监测的潜在生物标志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