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句法学”是当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前沿课题之一。不同于传统句法学只关注句子横向层面的语句现象,对话句法学将其拓展到语对的纵向层面,着眼对话中所体现的句法、语义、语用等特征,关注句法是怎样在交际双方的影响下建构起来的。“问答对话”是人们在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句型,也是人类通过对话获取信息的基本途径之一,一问一答形成“问—答语对构式”。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问句”和“答语”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且这些研究大多仅关注“问句”或“答语”中的一方,从单句层面作静态分析,更未从共振角度深入探索其认知机制。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及对话句法理论(Dialogic Syntax)有机结合起来,构建RED框架,并以其为理论框架分析汉语中包含“什么”或“怎么”疑问代词的问答对话的认知机制。在这类对话中,答话人通过复用或部分复用问句的词语或结构,对问话人作出不同程度的应答,为问话人提供一定的信息,达到不同程度的句法、语义、语用效果,进而实现合作,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笔者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穷尽性地收集到约79800对包含“什么”或“怎么”疑问代词的问答语对,采用每一百条选一条的方法共获得798对语料,并将其作为封闭语料进行RED分析,在语料描写的基础上,运用RED框架详细分析汉语问答对话构式的各部分特征,并统计频率以揭示汉民族的问答规律(详见第54页表格)。根据数据统计我们得知:从横向角度看,在汉语中包含“什么”或“怎么”疑问代词的问答语对中,句法上大多为零位共振;在语义层面上,局部对应为多数情况;在语用层面上,最大相关的情况最多。从纵向角度看,“怎么”问答语对比“什么”问答语对更不容易产生句法共振、语义对应及语用相关。本文所作的贡献如下:第一,本文尝试基于关联理论(RT),事件域认知模型(ECM)及对话句法理论(DS)建构RED框架,以揭示含特殊疑问词“什么”或“怎么”的汉语问答语对的认知机制。第二,Grice的合作原则仅从语义层面讨论了“合作”,而对话句法主要是从句法层面来讨论语言的“共振”,传统关联理论主要指意义相关,皆对“问答语对”的诠释不够全面。本文将合作和共振拓展到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个方面,对汉语问答对话构式进行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第三,笔者对“什么”和“怎么”问答语对构式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因此,本文不仅研究了汉语问答语对构式的特征和机制,还揭示了疑问代词对回答策略的影响:回答“怎么”比回答“什么”通常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