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历史观究竟是一种具有何种性质的理论,主要不在于把“历史”理解成什么,而在于如何来看待和把握“历史”,即以何种思维方式、实践意识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思想实质才是问题的关键。以往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最大误解,就是从马克思“实践观点”思维方式向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倒退。究其根源,一方面在于“自然态度思维”的诱惑,人本能的把自己从具体的、历史的存在方式和实践活动中剥离出来,以“前康德的知性”模式,把社会历史现象设定为思维客体,进而造成了主体外在的描述历史现象的认识论假象;另一方面则源于人类心灵固有的形而上学祈向,迷恋从神圣理性、抽象自然、“生产力拜物教”等观点来解释马克思历史观。这些把外在于“人的历史”的东西强加于历史的做法,实质上是一种在观念、思维内部展开的逻辑抽象和理性思辨,这种“实体论”思维模式根本无法理解马克思历史观之真义。基于遮蔽马克思历史观思想实质的意识形态和实践观念,本文以马克思思想文本为研究依据,以对误解马克思历史观的主要观点的“批判”为逻辑线索,以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创新为现实诉求,来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感性的人的活动”本质及其丰富的思想整体性和具体性。由此,我将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并在四部分内在的逻辑关联中完整把握马克思“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历史观。第一部分是本文第一章的内容。我们本着“回到马克思历史观”本身的研究态度,以“在历史中”而非“超历史”的观点来把握马克思历史观创立的思想资源、问题意识、思维逻辑及理论成果的整体性。重点指出了马克思以“感性的人的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为内容、以“抽象的存在”——“资本”为批判对象的革命实践辩证法,彰显了马克思历史观的双重批判维度,既批判了“超历史”的“哲学意识形态”,又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非历史的”的永恒神话,从而真实揭示了马克思哲学批判与社会现实批判相统一的“新唯物主义”精神实质。第二部分由第二、第三和第四章构成。这部分我们认为,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内在于实践”来理解事物、现实、感性的思维方式和“改变世界”的价值旨趣,才能具体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理论内核和“辩证法”特质。进而,在由实践活动所展开的人、自然、社会的否定性统一关系中,理解人的历史生成本性,把握人的实践活动、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和目的性指向。因此,我们认为“历史规律”实质上是人的活动规律,它内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在现实的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所谓“社会历史”乃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现实环境和存在方式,人不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实际承担者,而且是社会历史活动的能动创造者。正是这种赋有自觉目的的主体活动创造了社会历史,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自身生命生成的过程。第三部分涉及本文的第五章内容。马克思真正立足于“人的现实历史”的历史观终结了以往哲学“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将“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从而实现了以“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取代了以“对抽象的人的崇拜”为核心的“费尔巴哈的新宗教”;同时,也正是马克思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历史条件。因此,马克思的“两个发现”既是“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与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相统一的“革命宣言”,也是哲学批判与社会现实批判内在一致的“新历史观”。第四部分是本文最后一章的内容。面对人类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我们应如何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历史观,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历史观念,实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真正解决当代中国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问题,这是本论文研究的落脚点。马克思历史观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开放的、不断进行自我批判的、追求人类自由解放的时代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社会交往关系日益丰富化和复杂化,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也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与社会发展领域不断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和难题。在这种背景下,理论研究不但要保有当代中国人的自我意识,更要满足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因此,我们在深入研究马克思历史观思想的同时,自觉探寻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哲学立场和体现中国特点的研究方式,用自己的头脑和方法独立地思考当代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问题,力求创造属于当代中国人自己的哲学理论与历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