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砂岩输导层静态连通性作为当今沉积学研究的前沿和薄弱环节,其连通程度影响着油气运移路径和区带评价,是控制油气运聚的关键地质因素。齐家地区位于松辽盆地的齐家—古龙凹陷北部,目的层高台子油层地层继承性发育,断裂发育差,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砂岩输导层构成源外斜坡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为大型源外—简单斜坡砂岩输导型输导体系。为明确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砂岩输导层静态连通性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本
【基金项目】
:
“国家油气科技重大专项岩性项目”课题《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2017ZX05001-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砂岩输导层静态连通性作为当今沉积学研究的前沿和薄弱环节,其连通程度影响着油气运移路径和区带评价,是控制油气运聚的关键地质因素。齐家地区位于松辽盆地的齐家—古龙凹陷北部,目的层高台子油层地层继承性发育,断裂发育差,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砂岩输导层构成源外斜坡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为大型源外—简单斜坡砂岩输导型输导体系。为明确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砂岩输导层静态连通性对油气分布控制作用,本次研究在充分调研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油气成藏理论和逾渗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录井、测井、露头数据、现代沉积和三维地震等资料,首先基于高频层序演化开展了单一输导层划分;其次,基于相控三维随机地质建模技术明确了单一输导层静态连通性关键砂地比阈值,形成了一套基于沉积环境、评价尺度、砂体几何学特征和地层砂地比的砂岩输导层静态连通性评价方法;最后,总结出单一输导层静态连通性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预测了各单一输导层内油气分布有利区带。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以河—浪共控型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微相类型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席状砂,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宽度50~250m,厚度2.5~5m,砂体宽厚比为20~90;河口坝砂体宽度200~5000m,砂体长度250~15000m,厚度2~6m,砂体长宽比1.2~3;席状砂厚度1~5m,面积范围0.05km2~50km2;(2)齐家地区高Ⅲ组~高Ⅳ组垂向发育4套单一输导层,分别为高Ⅲ上输导层(GⅢ1~GⅢ12)、高Ⅲ下输导层(GⅢ13~GⅢ23)、高Ⅳ上输导层(GⅣ1~GⅣ7)和高Ⅳ下输导层(GⅣ8~GⅣ18),各单一输导层以高频层序演化形成的短期湖侵界面为顶底板识别标志;(3)明确了砂体输导层静态连通性控制因素,认识到输导层静态连通性主要受砂地比控制,同时还受沉积环境、评价尺度和砂体几何学参数影响,并形成基于上述4种因素的输导层静态连通性表征方法,厘定出区带评价尺度下不同沉积环境的砂地比初始连通临界值和完全连通系数,其中三角洲内前缘亚相为0.1和0.5,三角洲外前缘亚相为0.05和0.4;(4)明确大型—源外简单斜坡区油气有利区带,指出在单一输导层内油气主要分布于地层砂地比初始连通临界值和完全连通系数之间的区带,预测了各单一输导层油气分布范围,提出4处有利区带。
其他文献
在郯庐断裂带走滑机制背景下方正断陷经历了走滑伸展、走滑张扭、走滑压扭多期构造作用叠加,地震资料多解性强、成盆演化过程不明确、原型盆地难以识别、成盆演化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不清楚,针对存在问题本次研究以“定性+定量”的技术方法为手段,定性研究表现在深入分析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成盆机制、建立方正断陷构造解析模式、明确成盆演化期次及成盆演化对油气藏的控制,定量研究表现在对主控断裂活动速率分析明确主控断裂活动特
本文使用储层矿物成分分析、CT扫描、铸体薄片分析、金像显微分析、常规压汞法、恒速压汞法等多种实验方法对岩石成分和孔隙结构进行分析。对储层润湿性反转进行实验研究,包括润湿性评价实验、化学剂高温高盐稳定性实验、薄片方解石测试润湿反转能力实验、天然岩心渗吸驱替实验等。在此基础上对化学驱相对渗透率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对储层岩心进行了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实验以及应力敏感性实验。论文采用室内实验与理论
随着油田生产开发的不断深入,聚驱采油技术的规模逐年扩大。注聚采油井是聚驱原油生产的最基本单元,其运转情况的监控是油田安全稳产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发生异常后,如何快速、准确的诊断故障原因”更是备受生产管理部门的高端关注。相比其他类型采油井,聚采井结构更加复杂、生产工艺繁琐,使得在诊断聚采井生产故障原因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诊断难度极高。目前,基于油田生产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和诊断故障的方法较为有效,但
为确保油气井井筒具有良好的封隔效果,保障注水泥顶替效率是必要前提,因此需要明确注水泥过程中钻井液和水泥浆在顶替过程中的流动规律,并对顶替效率进行精确评价。但当前固井顶替理论研究大多针对规则的理想井壁条件,而钻完井过程中井下条件复杂,破岩过程中产生的粗糙井壁加之附着的泥饼,使得实际井壁具有不规则的表面形貌,这使得现有理论尚无法真实还原注水泥顶替过程中环形空间内流体的顶替流动规律,进而导致对顶替效率的
随着油气资源勘探难度加大,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业界对偏移成像精度的期望不断提升,若忽略地震的各向异性特征将无法实现地震波场的准确描述,最终导致偏移成像质量下降。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基于双程波波动方程可实现复杂构造的成像,是精度较高的成像方法,在地震勘探中,横向各向同性(transversely isotropic,TI)介质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各向异性介质模型。因此,本文研究了TI介质地震波传播及逆时偏移
目前,蒸汽驱是稠油油藏开发的主要方式,其核心是提高注采井间的油层温度场。随着汽驱开发的深入,液相前缘波及范围逐渐扩大,井组间热流体由于渗流环境的不同极易发生不均匀突进发生汽窜现象,汽窜发生后生产井一般采用减小排量、提高动液面高度等技术措施。这些措施可对汽窜起到缓解的作用,但会造成井组单元注入的蒸汽越过该生产井,外溢至邻近的井组或试验区块,从而造成井组注采关系失调、蒸汽热量的浪费和井组原油储量的外溢
复合驱油技术是一种大幅提高采收率的手段,矿场试验表明,对比水驱,强碱三元复合驱的增油控水效果明显,与水驱相比可提高采收率20%以上。伴随着强碱三元复合驱替体系注入地层,其与地层流体以及岩石矿物发生物化反应,打破了原流体和岩石矿物间的物化平衡状态,使得地下流体中离子组成和含量发生变化,最终产生结垢现象,导致储层部分孔隙堵塞,影响了波及效率和驱替效率,降低了采收率;同时随着含垢地层流体的运移造成采出井
薄壁内衬修复是伴随着埋地管道非开挖修复方法而提出的一种管道再生技术,用于内腐蚀缺陷管的修复补强。目前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于施工技术、“宽松”内衬层的屈曲和内衬层材料破坏等力学性能分析上。而采用该技术修复后形成的复合管,其内衬层与原基层管钢之间的界面力学性能直接影响管道的承压能力,在动荷载作用下,振动也会引起复合管道整体屈曲或引起层间剥离使内衬层脱层屈曲,导致管道破坏失效。本文通过建立薄壁内衬复合管力
随着CO2驱油与埋存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CO2注入地层后会改变地层岩石的应力状态,另一方面CO2溶于水后形成的酸性流体对地层岩石产生溶蚀作用,改变了地层岩石的微观物质组成和宏观力学特性,在这两方面共同作用下CO2注入区地层是否能够保持完整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是决定CO2驱油与埋存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采取室内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CO2驱油与埋存条件下水-岩反应的微观机理,阐
我国原油大多具有高凝高粘高含蜡的“三高”特点,需要加热集输。原油的含蜡量高导致井筒及集输管道壁面结蜡,一般采用停井热洗的方法清除。如何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节约加热集输能耗和提高热洗清蜡效率,是油气集输系统运行管理的关键。原油被加热时其相变的组分主要是其中的石蜡,因此掺热水集输原油和热洗清蜡,都涉及石蜡水中熔化问题。对熔化过程进行调控,提高熔化速率,需要揭示这一过程的传热与流动特性。集输管道中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