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黄体酮臀部肌肉给药对SD (Sprague-Dawley rats)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先将15只雌性和15只雄性的SD大鼠去势,建立SD大鼠无黄体酮模型,去势后2周建立右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缺损长度为5mm),以硅胶管进行桥接。模型建立后,SD大鼠随机分为六组(A、B、C、D、E、F组),每组5只SD大鼠。A组每天臀部肌肉注射生理盐水;B、C、D、E、F分别每天臀部肌肉注射黄体酮注射液(10g/1)0.05ml、0.1ml、0.15ml、0.2ml、0.4ml。模型建立后4周、8周、12周检查功能恢复情况,检测指标为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12周后取材各实验侧及正常侧腓肠肌,电子天平秤重并记录,以实验侧腓肠肌湿重/正常腓肠肌湿重×100%,测量腓肠肌湿重恢复率,评价靶组织再支配程度;在光镜下观察各组右侧坐骨神经远端和坐骨神经再生段神经组织HE染色切片中轴索的变化,计数单位视野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及髓鞘厚度。再取各组右侧坐骨神经远端的神经组织行GDNF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DNF阳性细胞的灰度值变化。结果:1)坐骨神经指数(SFI):术后发现各组坐骨神经指数绝对值随时间的延长均逐渐下降,同一时间观察窗,B、C、D、E、F组与A组相比,SFI明显增高(P<0.05)。其中C组与B组,D、E、F组与C组,D、E、F组与B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D、E、F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术后12周发现各组右侧腓肠肌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B、C、D、E、F组与A组相比,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明显增高(P<0.05)。其中C组优于B组(P<0.05),D、E、F组优于C组(P<0.05),D、E、F组优于B组(P<0.05),D、E、F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组织病理学:B、C、D、E、F组与A组相比,硅胶管中再生坐骨神经段和坐骨神经远端神经纤维数目及髓鞘厚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C组优于B组(P<0.05),D、E、F组优于C组(P<0.05),D、E、F组与B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D、E、F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4)坐骨神经远端的神经组织中GDNF阳性细胞灰度值:B、C、D、E、F组与A组相比,坐骨神经远端的神经组织中GDNF阳性细胞灰度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C组优于B组,D、E、F组优于C组,D、E、F组与B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D、E、F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5)D、E、F组所有SD大鼠左侧臀部及大腿后侧肌间隙的大量乳白色囊腔样组织系脂性结构改变,HE染色镜下可见到大量空泡样结构,其重量随黄体酮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1、臀部肌肉注射黄体酮对SD大鼠坐骨神经的再生有促进作用。2、臀部肌肉给药,黄体酮注射液(10g/1)的最佳注射剂量为0.15 m1,继续增加注射剂量将不会增加神经再生的效果。3、大剂量局部肌肉注射黄体酮可引起无菌性脂性囊腔,导致脂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