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me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翻译园地中越来越重要的领域”,影视翻译愈加得到翻译界的重视,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字幕翻译。时至今日,全球化的影响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大量国外影视剧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美国的电视作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所接受和喜爱。《生活大爆炸》是美剧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该剧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包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并且融入了不同民族、国家和宗教的文化元素,因而受到了许多中国观众的追捧。美剧的大热使得字幕翻译的需求激增,这不仅催生了网络字幕翻译的迅猛发展,也提高了人们对字幕翻译的研究热情。但目前我国影视字幕翻译的研究对象多以早期影视作品文本为主,同时在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进行影视字幕翻译研究的较少。本文旨在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通过研究译者在《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的过程中如何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为美剧的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同时证明生态翻译理的解释力,丰富其在实践方面的研究。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其制约着译者的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翻泽方法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集中于“三维”之间的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字幕翻译与文学翻译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生态翻译理论是将非文学翻译的翻译客观条件、因素考虑在内的理论,因此在生态翻译理论视域下研究字幕翻译有一定的优越性。  本文选取《生活大爆炸》为个案,对其字幕翻译进行了生态翻译学的解读。作者首先选取翻译生态环境中原文本和目的语观众这两个主要元素,分析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通过梳理和数据分析发现,原文本《生活大爆炸》人物性格复杂,科学知识丰富,文化信息多样,具有鲜明的特点。其目的语观众大多是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适应这些生态环境要素特点。然后作者探讨译者如何通过“三维转换”做出“适应性选择”。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生活大爆炸》字幕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采用了利用网络流行语、应用典型汉语句法结构以及信息增补等翻译方法,在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进行转换和适应性选择并最终得出译文,较好地跨越了语言障碍、弥合了文化差异,从而帮助目的语观众更好地欣赏美剧。
其他文献
本文论述了 多媒体课件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自主学习的影响。主要支撑理论框架为:  1)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在多媒体
戴·赫·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出他对自然界的感知和强烈的共鸣,对人类深刻而敏锐的体察。《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成名作,许多
陆元敏的《六六六系列之一》。  光路社的存在就整个上海现代摄影史乃至中国摄影史不啻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或可看作上海乃至摄影在整个现代转型过程中对于现代性的某种代偿效应。  成立于2010年的光路社,在摄影圈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召集了众多的艺术家和爱好者聚集在一起。最近,记录光路社艺术历程的非常摄影实验报告出版后,再次引起摄影圈内外的广泛关注。  在光路社这面旗帜下集结了不同文化身份的摄影人:在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理查德·赖特(RichardWright)发表了他的小说《土生子》,标志着非洲裔美国文学走向了成熟。继《土生子》之后,赖特发表了其自传体小说《黑孩子》,可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