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癌(ICC)在同一肝脏内同时存在,被称为双原发肝癌(DPHC),迄今鲜有报道。分析双原发肝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对改进手术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供12例双原发肝癌病例的详细临床资料,通过数据分析,对其临床特点、诊疗现状及预后进行探讨。方法:对山东省立医院2009-2018年收治的12例双原发肝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比较双原发肝癌与单纯HCC和单纯ICC的临床特点,在同期就诊于山东省立医院的原发性肝癌病例中,按照与双原发肝癌组5:1的比例随机抽取单纯HCC病例和单纯ICC病例各60例,作为单纯HCC组和单纯ICC组。对获得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数据应用SPSS 17.0和Excel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连续变量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对离散变量进行比较。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生存过程,应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DFS和OS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双原发肝癌患者平均年龄为61.1(±6.1)岁,均为男性,发病率在原发性肝癌中为0.26%。双原发肝癌组的乙肝病毒感染率(83.3%)与单纯HCC组(83.3%)相当,高于单纯ICC组(38.3%)。淋巴结转移(16.7%)与单纯ICC组(23.3%)相近,高于单纯HCC组(1.7%)。术前诊断以HCC相关(83.3%)为主。AFP和CA19-9二者同时升高者为25.0%,显著高于单纯HCC组(5.0%)和单纯ICC组(8.3%)。12例患者均行肝切除手术治疗。病理结果显示术前辅助性TACE对HCC肿瘤破坏效果明显,对ICC效果有限。中位DFS为6.0(±2.6)月,中位OS为15.0(±1.7)月。与DFS相关的因素包括ICC大小、CA19-9水平和术后预防性TACE治疗,其中ICC大小和CA19-9水平为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TACE治疗为保护性因素。与OS相关的因素包括HCC大小、ICC大小和术后TACE(含预防性和复发后治疗),其中HCC大小和ICC大小为危险因素,术后TACE(含预防性和复发后治疗)为保护性因素。结论:双原发肝癌发病率低,在原发性肝癌中为0.26%,以男性多见。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双原发肝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发的肝脏肿瘤,血清肿瘤标志物AFP和CA19-9同时升高,提示双原发肝癌。治疗原则: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应行区域淋巴结清扫。关于术前TACE:对HCC肿瘤体积较大,考虑肝切除手术困难或预后较差的DPHC,可考虑术前行TACE治疗以争取手术机会;对ICC肿瘤体积较大的DPHC病例,仍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预后:与DFS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ICC大小、CA19-9水平和术后预防性TACE治疗,与OS相关的影响因素包括HCC大小、ICC大小和术后TACE(含预防性和复发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