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活体检测方法,然后对湖北省七个主要养殖区域的克氏原螯虾群体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最后,比较了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对克氏原螯虾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克氏原螯虾活体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方法的建立本实验通过设计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的特异性引物,对PCR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比较克氏原螯虾触角、螯肢、游泳足、附肢、尾扇等不同取样组织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优化出一种适用于克氏原螯虾遗传育种的活体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方法。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检测到白斑综合征病毒,并且在不影响检测结果的前提下,选取附肢组织作为取样组织可以将取样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对克氏原螯虾的存活影响最小。2.湖北省不同克氏原螯虾群体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情况调查本实验在2015年10月~2017年8月间主要通过临床调查、采集克氏原螯虾样本等方式对湖北省七个养殖地区的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潜江市、监利县等主要养殖地区与洪湖市新堤地区克氏原螯虾群体中,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比率均为65%以上;湖北省鄂州市、随州市和洪湖市螺山镇的克氏原螯虾群体中,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的比率均为40%左右;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克氏原螯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9.6%,61.5%,40.2%。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样品中检测到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特征序列发生碱基A/T的突变。通过系统发育树分析可以发现,发生碱基A/T突变的白斑综合征病毒与NCBI上17个已公布的白斑综合征病毒地区亚种的亲缘关系都比较远,而未发生A/T碱基突变的白斑综合征病毒与澳大利亚株(MF161441)、孟加拉株(KJ719075)亲缘关系更近。3.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个体与正常个体的血清免疫相关酶的活性比较本实验分别以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为指标,比较了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克氏原螯虾个体与不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克氏原螯虾个体血清中四种酶的活性差异以及养殖过程中的存活情况。结果发现,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组的克氏原螯虾个体血清中的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值高于不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组,两组间有显著的差异(P<0.05);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组的克氏原螯虾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水平均值低于不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组,两组间有显著的差异(P<0.05);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组的克氏原螯虾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水平均值都低于不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组,但是两组间两种酶的活性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携带白综合征病毒组的克氏原螯虾存活率小于不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组。推测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组中克氏原螯虾体内可能有氧化胁迫反应,导致血清中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发生一定程度的显著变化。而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水平在病毒感染后没有显著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