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大脑白质病变,它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广泛的室周区脑白质损害,常见于老年人。LA可和脑白质其它各类疾病合并发生,其最常合并发生脑血管疾病,在脑血管疾病中腔隙性梗死及脑出血时LA的发生率高,而LA与室旁区急性腔隙性梗死病灶在常规MR检查中表现的信号强度极其相似,’在通常遇到的老年发病患者中是个鉴别的难点。由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特别是多发的、症状轻微的腔隙性脑梗死可能是引发老年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在脑白质疏松病灶中及时发现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灶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脑梗死的临床研究中正广泛的使用,它能更早的显示病灶的病理改变,并可无创性的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和分析其与脑梗死灶的关系,以此来判断脑梗死损伤的严重程度,还能追踪脑梗死发展演变过程和预测脑梗死结果。
本研究旨在应用3.0T高场强磁共振DTI技术,测量LA病灶及并发的室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各向异性比率(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系数(average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及描述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情况,探讨DTI在鉴别两者病灶中的诊断价值,以期更好的指导临床和评价预后。方法:选取我院从2006年5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出现急性脑缺血症状或(和)体征的LA患者(或可能有LA的患者)82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33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63.6岁。另外选取30例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且无LA表现的老年志愿者或其它与中枢系统疾病无关的患者。应用3.0T磁共振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均留存所有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及测量数据。3月后联系所有选取病例行常规MRl或CT复查,以明确初次检查所发现病灶性质。最后将确诊为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分入A组,明确诊断为LA的病例分入B组。老年志愿者作为空白对照组C组。将全部观测对象的MRl及DTI成像资料传递到工作站(Advantage Workstation 4.2P)上,应用functool软件对DTI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出各向异性系数(FA)图和平均扩散系数(DCavg)图,分别在FA图和DCavg图上对感兴趣区进行测量,计算LA病灶、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及老年志愿者白质区的FA值、DCavg值,将测量的数值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老年人脑白质疏松症病例中LA灶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均表现为等或稍低T<,1>WI和稍高T<,2>wI信号,应用DTI技术后,三者的FA值和DCavg值有显著不同,A组病灶的FA值为0.32±0.11,而B组病灶的FA值为0.26±0.10,C组白质区相应位置的FA值为:0.49±0.11。A组病灶的FA值高于B组,但低于C组。经统计学分析,此三组感兴趣区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2,P=0.0001)。且A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FA.图和彩色FA 图可显示脑梗死区有白质纤维束的破裂,梗死灶周围有白质纤维束的破坏、扭曲或推移等征象,同时可以观察到纤维束变化的情况还与梗死灶的位置密切相关。在DCavg图可见到A组病灶为低信号,而B组为稍高信号;A组病灶的DCavg值为0.35±0.05×10<-3>mm2/s。B组病灶的DCavg值是1.36±0.21×10<-3>mm2/s;C组的DCavg值为0.74±0.07×10<-3>mm2/s。A组病灶的DCavg值明显低于C组;同时,B组的Dcavg明显高于C组。三组病灶的DCavg值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学运算并得出结论,即此三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两两之间比较,差异亦存在统计学意义。(F=72.6,P=0.0001)。
结论:
1 DTI是鉴别常规MRI不易区分的室旁区急性脑腔隙性梗死病灶与LA病灶的一种有效诊断技术。
2 3.0T磁共振的DTI技术DCavg图、FA图和彩色张量图对于超急性、急性期腔隙性脑梗死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磁共振序列及CT检查,并且还可以很好的区分急性与慢性梗死病灶。应作为脑血管病影像学常规检查。
3 对于临床上有脑缺血表现的患者,其常规MRI检查仅发现有脑白质疏松或怀疑有急性期脑梗死,应该加做DTI序列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4 DTI可在活体无创性的反映脑梗死灶周脑白质结构的微细改变及评估缺血性病变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测脑梗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