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描述新兵集训期间军事训练伤和非训练伤的发生率和分布特征,分析新兵集训期间伤害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部队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整群抽取2011年度某军区来自不同训练辖区的6个陆军新兵营(连)的新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纵向研究搜集新兵训练的3个月内伤害的发生信息,并采用现况调查获得新兵其他相关暴露信息。对该军区新兵集训期间伤害发生率和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学描述、推断,采用两水平Poisson回归分析新兵集训期间伤害发生次数的影响因素,采用发生率比(incidence rate ratio, IRR)衡量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总共1389名入伍新兵进入调查,其中1298名男性,73名女性,还有18名新兵未填写性别信息。该军区2010年12月入伍新兵3个月集训期间伤害发生率为9.4%,其中训练伤发生率为7.4%,非训练伤发生率为2.0%;训练伤占79.2%,非训练伤占20.8%。六个训练地伤害发生率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集训开始第1周至第13周都有伤害发生,训练伤在开训后的第5至6周达到第一高峰,第9周达到第二小高峰;非训练伤发生时间分布与训练伤大致相同。伤害性质扭伤、拉伤、搓伤85人次,占65.4%;擦伤等浅表损伤14人次,占10.8%;过劳性损伤12人次,占9.2%;割伤、咬伤等开放性损伤5人次,占3.8%;骨折5人次、占3.8%;其他性质损伤6人次、占4.6%。伤害发生的部位以下肢最多,共80人次,占所有损伤的61.5%;其次为上肢损伤31人次,占23.8%。最常发生训练伤的训练科目为体能训练,达55人次,占52.9%。104人次训练伤中,由意外原因造成的伤害有60人次,占47.6%;其次为训练负荷过大,共22人次,占1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伤害组与非伤害组在家庭所在地、训练量、内容掌握情况、热身活动、训练服、训练鞋等6个方面存在统计学性差异(P<0.05)。两水平Poisson回归显示,来自城市(IRR=1.51;95%CI:1.02,2.22)和自己感觉训练量过大(IRR=2.32;95%CI:1.46,3.70)的新兵发生伤害的风险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和自我训练量尚可承受的新兵。结论:该军区2011年度陆军新兵集训期间伤害以训练伤为主,非训练伤占20%;损伤部位以下肢最多,训练伤多发在体能训练;来自城市和自觉训练量过大的新兵是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新兵集训期间,除了应关注训练伤外,非训练伤应该受到重视;新兵训练强度应根据新兵个人情况予以适当改进,以避免不必要的训练伤,应开展进一步探究造成体能训练中伤害发生过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