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连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传统中药,常用于清热解毒,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黄连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但在任何情况下,中药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据报道,黄连已引起了锥体外系反应,呼吸衰竭,肝功能损害,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导致死亡。研究表明,黄连中的毒性物质基础主要是黄连生物碱。但大多数研究仅涉及到黄连生物碱的细胞毒性和急性毒性、小檗碱的遗传毒性等,而关于黄连四种生物碱(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表小檗碱)的细胞毒性、急性毒性以及亚慢性毒性的全面比较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有必要设计体内外实验对黄连生物碱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创造一个健康的黄连消费体系。现代药理研究表明,8-十六烷基小檗碱(8-BBR-C16)的抗菌、降糖和降脂作用均强于小檗碱,是一种极具有潜力的抗菌、降血脂和降糖等有药用价值的新化合物。但关于8-BBR-C16分析方法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本课题首次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分光光度法(UV)和薄层色谱-荧光分光光度法(TLC-F)三种方法对8-BBR-C16的测定,希望能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黄连生物碱的细胞毒性:以HepG2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测定方法,全面比较四种生物碱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和表小檗碱对HepG2细胞毒性作用的IC50分别为48.17、64.81、112.80和120.58μg/mL,结果表明小檗碱的细胞毒性作用相对最大,其次为黄连碱,巴马汀和表小檗碱相对最小。(2)黄连生物碱的急性毒性:以小鼠为模型比较黄连生物碱的LD50。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和表小檗碱的LD50分别为713.57、852.12、1533.68和1360mg/Kg,实验结果表明,黄连生物碱属于低毒级(3级)。(3)黄连生物碱的亚慢性毒性:比较了黄连生物碱与黄连对大鼠的亚慢性毒性作用。大鼠的黄连生物碱和黄连的口服剂量分别为156mg/Kg·天和521mg/Kg·天。试验周期为90天,整个研究期间密切监测大鼠的死亡现象、临床症状和体重变化,并在实验结束时检测各组的脏体比、尿液和血液生化指标,并对各脏器做病理切片检查,并用HPLC检测各黄连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大鼠长期使用黄连生物碱后,在剂量范围内未引起毒性反应,且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和转化呈一定规律,即大鼠的心、肺、肾和脑中小檗碱含量最高,黄连碱其次,然后是巴马汀,表小檗碱最低,在体内达到平衡,而在肝脏和胃中,主要以原药为主,且黄连碱的含量高于小檗碱。实验结果表明,3个月长期喂养黄连生物碱(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表小檗碱)后,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未引起毒性反应,是相对安全的。(4)8-BBR-C16分析方法的研究:通过比较HPLC、UV和TLC-F三种方法对8-BBR-C16的测定,发现TLC-F法优于HPLC和UV法。并通过初步研究,筛选出8-BBR-C16点薄层板后的最佳洗脱溶剂和最佳硅胶吸附量,建立了完整的TLC-F法测定8-BBR-Cl6。结果表明此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