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咸头岭遗址是“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遗址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白陶和彩陶制品,为探讨岭南新石器时期考古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史前陶瓷考古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深圳咸头岭出土的白陶和彩陶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深圳咸头岭地区出土白陶和彩陶的组成、结构及物理性能,探讨了白陶与彩陶的发展规律和相互关系。同时,对比分析了咸头岭和高庙两个南方早期代表性遗址出土白陶的组成和工艺特征,初步揭示了我国南方早期白陶的工艺技术特征及其影响关系。 第一、二章,概述了我国白陶的发展概况,重点阐述了深圳咸头岭遗址历史地位、发展历程和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第三章,使用能量色散 X荧光分析仪(EDXRF)、X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等仪器,测试了咸头岭遗址出土白陶胎体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及烧成温度、吸水率等信息,初步探明了咸头岭遗址出土白陶原料配方及工艺特征。 第四章,通过对比分析南方早期白陶最具代表性的湖南高庙遗址与咸头岭遗址出土白陶的组成、结构及物理性能等内容,探讨了两地白陶原料配方、烧制工艺等方面的异同,初步总结了两地白陶制陶原料的选择以及处理方式具有相似性。 第五章,分析测试了深圳咸头岭出土彩陶的化学组成、物相组成及物理性能等信息,揭示了咸头岭遗址出土彩陶的组成和工艺特征,进一步证实彩陶受白陶发展的影响,并且在原料配方与烧制工艺方面与白陶具有相似性。 第六章,结论。简要总结了本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