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暖是国际上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CO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土壤是重要的陆地碳库,水力和耕作引起的土壤侵蚀、搬运和沉积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有机碳在景观内的分布,很多研究认为,土壤再分布会影响碳输入土壤的速率和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因此,土壤再分布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土壤和大气间的碳交换。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是全球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因此,研究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侵蚀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137Cs和210Pbex示踪技术判定侵蚀区和堆积区,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原位监测侵蚀区和堆积区的土壤CO2排放,同时监测土壤温度(5cm)和土壤水分(10cm)变化,目的在于:(1)研究土壤CO2排放在侵蚀区和堆积区的时空变化;(2)确定土壤侵蚀堆积、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对坡耕地土壤CO2排放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没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土壤CO2排放的昼夜变化与土壤温度相近,呈单峰曲线,土壤CO2排放昼夜变化的最高值与土壤温度昼夜变化最高值同时出现或略早于土壤温度昼夜变化的最高值出现,侵蚀区土壤温度昼夜变化可以解释土壤CO2排放昼夜变化的41.70%-86.27%,堆积区土壤温度昼夜变化可以解释土壤CO2排放昼夜变化的24.58%-78.95%,当土壤水分接近田间持水量时,土壤CO2排放昼夜变化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2)土壤CO2排放日平均值的年变化受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双重影响,4个双因子模型中,R=aebTWc可以最大程度的解释土壤温度日平均值和土壤水分日平均值对土壤CO2排放日平均值年变化的影响,在侵蚀区该模型可以解释土壤CO2排放日平均值年变化的75.6%,在堆积区该模型可以解释土壤CO2排放日平均值年变化的83.1%;(3)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在侵蚀区和堆积区的差异没有表现出一致性的规律,但是土壤CO2排放在侵蚀区一致的低于堆积区,全年土壤CO2排放总量的空间变化与137Cs面积含量和210Pbex面积含量的空间变化显著相关(P<0.05),当土壤CO2排放量较高时,土壤CO1372排放空间变化与Cs和210Pbex面积含量空间变化的相关性相对土壤CO2排放量较低时更显著,与137Cs相比,210Pbex面积含量的空间变化可以更好的解释土壤CO2排放的空间变异性。综上所述,土壤侵蚀再分布是控制坡耕地土壤CO2排放在侵蚀区和堆积区差异的主导因素,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不是控制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