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符,东汉后期著名的政治批判家,著有《潜夫论》。书中内容大抵是王符对当时现实的批判性思考,语言犀利,视野独到,是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绝佳资料。探究王符的政治批判思想,有两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是王符的生卒时间,二是《潜夫论》的成书年代。依据史料,大致可圈定王符生于公元78或79年,卒于公元167年左右,其生活时代在章帝至桓帝之间,其成人活动期在和帝至桓帝时期,《潜夫论》的成书年代,大致在安帝年间至顺帝初年。王符政治批判思想的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于选举之弊的批判。东汉中后期,选举中的追慕虚名、攀贵结党成为普遍现象,外戚、宦官、门生故吏、豪强等力量崛起,察举等仕进途径成为他们的工具。王符对此十分关注,笔墨较多,论证有力,批驳锋芒毕露。第二,考绩思想。这实际是对官僚政治制度中理性行政的要求,即将官僚行为建立在可控制、可评价,并按照一定标准加以升迁黜陟。关于考绩,王符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求君主明断是非,防止臣下假公济私。二是在求贤的标准上,认为不应求全责备,必须量材而用。第三,重法论的再倡。王符的政治批判思想明显体现了重法的特色。如变异的历史观,认为法制之行在于道德之颓废、社会之演进。此外,王符还对当时频繁进行的赦免进行了驳斥,认为这是变相的纵容犯罪,使得法治无法落到实处,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王符的重法论仍没有摆脱刑、德的框架,仍是对传统刑德论的补充。首先,他仍将法制作为消除社会腐败、涤除污秽的工具,是为儒者的政治理想服务的。第二,原心定罪,实际仍是以儒家经义指导法治思想,“原心定罪”的用意在于化民、扬善,进一步维护德化。第四,对政治腐化带来的社会弊端的批判王符还对当时的一些社会风气进行了批判,例如交游之中的阿贵之风,婚丧嫁娶中的奢侈之风等。从表面看来,二者与政治无涉,其实并非如此。结交权势的交友之风,从本质来说是政治混乱、选举制度扭曲带来的负面影响,奢侈之风也是由于东汉中后期豪族势力膨胀的外在表现。王符还对当时的工商业生产提出了看法,这就是他的“新本末论”,即将本末的划分引入农工商的内部,对农工商并未作出完全绝对和片面的判断,而以辨证的态度审视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是否为普通百姓生活服务为评介标准。第五,王符关于“徙边”的批判王符边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对羌乱过程中徙边之举的批判,认为边疆是国家安全屏障,外胡内犯,当思积极进取,不能消极防御。王符关于整饬西北边防的基本设想:第一,君主应明于机变,不可惑于臣下,应该果断救边。第二,注重选将,加强边备。第三,移民实边,还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劝民实边的办法,主要是以“利”诱导内地人力、粮食流向边地,如扩大边地选举、输粟拜官等举措。第六,王符政治批判思想形成原因探讨首先,时代之影响。就王符生活时代及《潜夫论》的成书年代而言,均处于东汉中后期,这正是东汉由兴盛向衰败过渡的历史时期。其次,王符生活经历的影响。他社会地位低微,可以更多了解民众的疾苦;交友多博学、正直之士,且都有仕宦的经历,对当时政治得失有比一般人更为深刻的认识;王符本人学识渊博,除精通儒经,对于诸子之学也有涉及,使他可以建立多重分析问题的角度;王符很有可能曾游学京师洛阳,对各种衰败特征了解更为透彻。第七,余论王符的政治批判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传统士人“士志于道”的入世精神,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政治关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大一统形势下诸子汇流的趋向,其论政不拘一家,具有浓厚的务实精神。王符的政论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其关于本末问题、考绩思想的论述实开启了魏晋玄学和刑名之学的先风,是秦汉向魏晋思想转变的重要环节。其对于政治的强烈责任感和人格魅力也对后人产生较大影响,许多君子文人都曾有借王符抒情的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