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系列制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对城市群的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对于合理推进城市群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城市群系统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准确认识和评价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是优化提升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在不降低长期可持续性的前提下确定当期城市群发展的最佳水平,对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是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且非均衡发展的典型的带状型城市群,是实现中国经济和生态目标的战略发展的先导区域。它包含了中国的发达区域及发展中区域,是典型的流域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区域,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群的发展水平时空差异较为显著,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同时,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战略发展要求,因此,加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探索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长期以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速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模式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部分城市形成了粗放型发展模式,城市化过程中出现诸多与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相关的城市群发展瓶颈问题,导致了社会经济和人与自然关系等方面出现严重的不协调,制约了城市群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究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即经济增长与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系统即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之间的双向关系及作用机制,有助于探索如何在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群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探究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动态阈值,从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问题。(1)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首先,构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以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状况和特征,同时,进一步构建城市群状态型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在不考虑城市发展负向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更加客观、直接地分析支撑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进一步研究类似长江经济带这类发展不平衡的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其次,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布情况和时间演变特征,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依据,同时为世界范围内其他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参考;再次,基于经济增长与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之间的理论机理分析,实证探讨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经济增长与综合承载力之间的双向关系,以进一步探究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及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问题;最后,从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分析评价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相关政策效应,为制定并实施优化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推进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并提出了相应的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政策实施路径。(2)研究的主要结论1)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整体呈波动中下降态势,构成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系统的四大子系统对于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度差异较大,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下降。长江经济带五大子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空间梯度分异明显,说明长江经济带各子城市群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城市群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动态视角来看,五大子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的空间聚类模式逐渐转变为离散模式,这一转变意味着城市群内部的许多城市在小范围内优先协调合作,而不是形成城市群的整体协调发展。2)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处于倒“U”型曲线的下降阶段,说明城市群的发展超出了其综合承载力的动态阈值范围,重构旨在增强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实现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经济增长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呈倒“U”型曲线特征;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U”型曲线特征。同时,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内的84座城市均处于倒“U”曲线的下降阶段,说明该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方式正日益削弱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增长方式亟待转型;而2014年约有50座城市处于“U”曲线的上升阶段,可见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支撑作用。因此,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继续维持这种削弱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增长方式,势必会反过来制约经济增长,进而不利于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3)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当期,短时间内,政策的冲击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由于瞬时的政策冲击未能产生可持续性的影响,导致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尚未能够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同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五大子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影响为负,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一般行政等级城市的综合承载力的负向影响作用非常明显,而较为显著地提升了较高行政等级城市的综合承载力。(3)研究的政策建议1)深入研判制约和影响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系统的各项因素,结合自身特点优化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系统结构,通过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提升系统整体的承载能力,制定切实、可行、有针对性的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政策。2)充分发挥城市群综合承载力和经济增长的空间外溢效应,建立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协调的城市群发展模式,避免高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相对不足的城市群发展瓶颈问题,避免大规模空间扩张的城市化所造成的经济泡沫及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3)中央政府应全面把握、统筹谋划,以区域协调机制为基础作出顶层设计,并依托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强化核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引导资本、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以挖掘中小城市的发展潜力,推动中小城市依靠其自身优势实现发展,使得长江经济带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的发展。4)深化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区域的合作,加强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间的合作,通过制度设计、市场化机制及利益补偿机制等路径设置削弱由于行政区划所导致的地区割据局面的影响,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应从整体出发,将自身发展放入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实现城市群之间的错位发展、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形成整体合力的发展模式。5)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基础,制定并协调各项专项规划,形成政策合力。同时,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需以软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寻求髙质量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