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及奥古斯特·威尔逊的《藩篱》为比较研究对象。以剧作互文阅读为基础,本文力证米勒与威尔逊就机能失调的家庭这一母题的观照不无异曲同工之妙,但与此同时,两部剧作的家庭伦理中深蕴其对于社会问题的不同映照。究其缘由,其可见于二者不同创作背景下两位剧作家个人经历与生活哲学的迥异。论文分三步论述两部剧作的貌合与神离:二者相似的“机能失调的家庭”叙事,相似的家庭矛盾背后迥异的社会动因,以及《藩篱》中独特的非裔美国历史及文化写意。首先,米勒与威尔逊皆采用集中整饬的结构写实地展现社会基层家庭的图景。两部剧作皆就机能失调家庭展开叙事框架,戏剧化呈现以父子冲突为显性特征的家庭失调下两名主人公的窘困与死亡。两部剧作叙事线索中的家庭关系矛盾相似性较高,固然颇为可比;但其共同聚焦的家庭伦理映射出的社会问题不甚相同。二者前为无以为继之家族“美国梦”的吊唁,后为星火燎原之血脉种族魂的颂赞。借机能失调之家这一主题,米勒聚焦于资本逻辑下扭曲了的美国小资浪漫主义,而威尔逊更加突出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种族痼疾下被遮蔽的文化与历史。因此,在《藩篱》中,“尽管其角色及冲突现身在美国,其故事的出口溯源于非洲”(Wolfe 73)。这在剧中非裔美国主人公的口头叙事及颇具威尔逊个人特色的“丑角”的布鲁斯音乐隐喻中均有体现,生发出威尔逊作品中以“恢弘的历史视野与厚重的历史感”为底色的基调(王玉括130)。本文通过比较阅读米勒与威尔逊对机能失调家庭的刻画,旨在突出威尔逊之于美国戏剧的独特贡献。两相比较,威尔逊“拼贴”出的美国黑人之家不仅在美学意义上继承发扬了美国现代家庭剧的写实的同时延伸投射出黑人美学的写意,还通过高亮非裔美国人的历史记忆,为其族群文化乃至其立足的美国文化土壤筑起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