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情绪正因逐渐在我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引起政府、社会以及相关学者的关注。虽然改革开放给我们整个国家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但这一过程中民众出现的怨恨情绪会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也亟需寻求其背后的种种社会和政治原因。论文在学术界关于怨恨情绪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闵行区为例,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对目前中国转型期的怨恨进行了探索性和描述性的研究,认为当前的民众普遍存在着怨恨情绪,进而分析了怨恨产生的四个原因。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几个角度提出了化解怨恨的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为了解怨恨的现状,化解民众的怨恨情绪,促进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以及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怨恨的概念及其结构功能,以及论文的实证调查方法和调查过程。怨恨是指社会上的某一阶层或群体的怨恨,是民众对于社会问题和社会不公正的关注或个体(或群体)的苦难体验或对潜在社会危机的担忧和关心,是一种突出的群体性社会心态和情绪。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结构都处于变迁中,民众承担的压力日趋加重,对社会的不满和怨恨会逐渐积累。因此有必要对怨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第二章具体介绍怨恨的表现和特征。论文在政治学的分析视角下,对民众的怨恨进行实质意义上的考察和总结,认为怨恨已经扩大化为社会普遍存在的情绪。具体表现为个体性怨恨与群体性怨恨、暴力性怨恨与非暴力性怨恨以及指向官员的怨恨与指向政治部门的怨恨。第三章主要分析怨恨产生的原因。当前民众的怨恨主要是产生在新的利益和制度基础上,主要原因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上,这可以通过对民众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来验证。民众对社会感到不满,会进而影响其对政府产生质疑,降低了民众对于政府合法性的认同程度。最后一章主要针对怨恨产生的原因对其纾解机制进行了探讨,总结出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来纾解民众怨恨的机制。具体包括实现分配正义,保障政治权利,疏通社会流动管道和培育价值共识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