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体,翻译是译者进行创造的过程,但是译者的创造性不是毫无限制的。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主体性与创造性密切相关。本文试图以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为基础探讨译者创造性的问题。
在哲学领域,主体性的研究早已发展成对主体间性的研究。目前,主体间性在翻译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与传统观念不同,翻译主体研究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甚至还包括出版者赞助人等在内的复杂群体主体系统。只单方面地凸显译者的主体性表现而不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主体研究是片面狭隘地。应该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从理论上解决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以及各自主体性的表现。
主体间性对于翻译的主体性研究产生了重大意义。但是,目前主体间性在翻译领域中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调节权利话语,意识形态,文化霸权对翻译的操控,平衡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东西方平等对话主体间性等意义是极其宏观的。
主体间性不仅有助于主体研究方面的理论建设,它对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从一种微观的视角研究,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重要的翻译主体共同作用于译者的创造过程,验证了主体间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通过讨论主体间性对译者创造性的制约,发现主体间的实用价值,从而为译者创造性的度寻找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
在主体阿性的框架之下,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之一,这就决定了译者具有主体地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具有创造性的。但是,其它主体如原作者、读者等的存在也就使译者的创造性有了一个限度。译者的创造不能是漫无边际完全自由的,必须建立在对原作的理解之上,并使译作可被读者所接受,忽略了任何一个主体的译作都不能称作好的译作。
将主体间性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利用作者、译者和读者的间性关系来衡量和评估译者的创造性更加全面合理。这对于翻译批评和译者的翻译实践都是有一定建设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