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及高危评分模型的研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0次 | 上传用户:l525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术后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建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评分模型,为临床更好的开展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及预防、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前瞻性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的PICC置管患者,凡符合入选标准的均纳入研究对象,从置管时开始随访一个月,收集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信息、穿刺置管相关信息、留置静脉信息、疾病与病史相关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信息,分别在置管后的第7天,14天,21天和28天,用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技术评估置管侧上肢深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形成。根据有无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将研究对象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以有无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为因变量,以影响血栓发生的因素为自变量,对各个变量作单因素分析找出血栓发生的影响因素,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评分模型。描绘此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利用ROC曲线对该模型进行评价,并找出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临界值。结果(1)共纳入例研究对象242例,其中血栓组45例,非血栓组197例,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6%。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因素有:置入血管内径、导管尖端位置、患者是否患有肿瘤、糖尿病史、CVC/PICC置管史、化疗史、血栓史、活动度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获得的影响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导管尖端位置(OR=8.671,P=0.005)、糖尿病(OR=5.582,P=0.040)、化疗史(OR=5.128,P=0.042)及血浆-D二聚体(OR=1.437,P=0.046)。(2)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的高危评分模型为:Y=6×导管尖端位置+5×糖尿病+5×化疗史+1×血浆-D二聚体。(3)通过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为0.816,临界值为6.045,评分模型预测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的灵敏度为0.810,特异度为0.735。结论导管尖端位置、糖尿病史、化疗史及血浆D-二聚体是影响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高危评分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评估PICC置管患者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其他文献
<正>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机遇,凸显财政职能定位,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创新投入机制,强化资金管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物理方法预防老年髋关节周围骨折行髋关节置换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
主要讨论了计算机视觉用于车灯面形误差检测中的一种应用方法。面形检测采用边缘定位的方法,并且结合了曲线拟合的方法求解一维位移场来计算误差。在实际生产中,不仅提高了检
目的探讨胃动素(MTL)、胃泌素(GAS)在急性肝衰竭(ALF)大鼠血液及胃肠组织中的含量变化及其与肝性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复制出ALF大鼠模型,观察其一般
以徽州水口园林水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类方法,查阅大量文献,分析水口园林水环境运作机制和海绵城市雨洪管理方法,重点从水、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分析水口园林水环境的发展
数控机床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对于维修人员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一旦机床出现故障,就需要安排维修人员快速赶到故障现场对故障进行排除并维修。在使用数控机床的过程中,很多维修
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本身并不可怕,单纯的债务规模数据也并不必然代表政府面临债务危机。关键问题是政府举债主体责任是否明确、举债目的是否合法,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是否匹配,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动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流行的动画类型。借助数字交互技术与新媒体表现形式,新媒体动画在叙事方式、审美方式、创作思
<正>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从制度上已逐步走向规范、完善,但在目前实际的建设工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