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可缓解水资源需求,水处理工艺可优化水质,使之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消毒是水处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能够保障水质安全。消毒后会产生一定浓度的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ets,DBPs),其在饮用水中会威胁到人类健康,在其他水体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本论文中以南水北调(邯郸段)水源水和滏阳河水源水为试验用水,研究消毒过程中不同参数对DBPs浓度的影响、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对DBPs生成势的去除规律以及净水工艺各单元处理后DBPs的去除规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氯消毒试验,分析pH值、接触时间、投氯量、Br-浓度对DBPs生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源水中DBPs的关键影响因子不同,因此控制单一影响因子可能不会有效控制DBPs的浓度。(2)选用KMnO4、H2O2、NaClO三种化学预氧化剂联合混凝沉淀工艺来处理两种水源水,观察三卤甲烷前体物(Trihalomethanes formation potential,THMFP)和卤乙酸前体物(Haloacetic acids formation potential,HAAFP)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当H2O2投加量为1.5mg/L时,THMFP和HAAFP浓度最低。其对南水北调(邯郸段)水源水中THMFP和HAAFP的去除率分别为27.6%、63.7%;对滏阳河水源水中THMFP和HAAFP的去除率分别为37.2%、42.1%。(3)选用南水北调(邯郸段)水源水为试验用水,通过改变预氧化剂、消毒投加点等,研究净水工艺在各单元处理后UV254、浊度、藻类和CODMn的去除率、DBPs的浓度、DBPFP去除特性。结果表明:水源水经过处理后,化学预氧化-混凝沉淀-砂滤工艺对多种物质具有一定程度的去除作用。(4)综合考虑两种水源水DBPs生成势(disinfection by-produets formation potential,DBPs FP)的分布情况,以及化学预氧化/混凝沉淀工艺对其控制情况。南水北调(邯郸段)作为饮用水水源在水源地以及沿程保护下,其有机物构成较为简单,而且易于去除;而滏阳河水受到沿岸人类活动影响,水中有机物较为复杂,DBPs生成种类较多。